《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女作家張德芬寫的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
書里“你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我是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的,我從來沒有想真我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么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人類的潛意識。它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系和做決定的過程。
我們的意識、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斷、感情都是從潛意識來的。
書里講到了真我,真我就是愛、喜悅、和平,也是我們的本質。真我在一個同心圓的最里面。真我被最外面這一層如角色扮演,身分認同,思想、情緒、身體等包裹著。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扮演、身份認同這些個能量,把我們生命能量的源頭團團圍住,也隔絕了愛、喜悅與和平!”
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連結,但是人類還是得要有‘自我感’,于是我們向外發展,認同于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謂的‘小我’、‘自我’(ego)于焉產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尋求滿足。
書中講到了“吸引力法則 ,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引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霉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你的思想、情感都帶著一定的能量振動,所以會吸引和它們振動頻率相近的人、事、物呀。
書里講到了‘勝肽’。當我們在身體層面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叫做‘勝肽’,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細胞周邊的上千個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對某種勝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饑餓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所以我們要去掉癮頭。
在書中,老人首先他畫了一匹馬,然后是一輛馬車,加上馬車夫,后面還有位乘客。 “這個圖就代表著我們的人生。這匹馬的角色就是我們的表意識,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是實際上,我們是一個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馬車夫就是我們的潛意識也就是我們人生的自動化導航系統。” 但是真正發號施令的是坐在后面的乘客吧,這個乘客就是我們的真我!” 在尋找真我的過程中,我們先要努力地把潛意識的部分盡量帶到意識層面,這樣我們離真我也會愈來愈近。”
這本書讓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
所謂的三件事,不只是單純的三件事,而是看問題的三種視角。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抱怨下屬不積極,領導不關心自已,在家里甚至埋怨父母沒有給我們更優越的環境,給我們更好的容貌,埋怨老天,命運對我們不公。其實一切根源都來自于我們自身,我們應該改變自已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改變自已,以身作則來影響、感染、帶動自已的人也變得積極,樂觀。當我們自身改變了,你會發現一切都變好了;你變好了,你的周邊一切也跟著變好了。
《遇見未知的自己》還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外面沒有別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以,當你論斷時,或許你只看到了片面。所有讓外面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 ,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很多煩惱和憂愁都我們自已造成的,我們可以凡事都往好的地方想,不要往壞的地方去想,我們的員工請假不來工作了,就會想他又混日子了,又不積極了,而不想人家里有事或是因為一些客觀原因造成的,等事情處理好了,還是會來認真工作的。
書告訴我生活中發生的所有事件永遠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件,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的結果出現。比如:伙伴不來參加會議了,可能是生病了或其他客觀的事情發生,有 的會指責,有的是關心,結果,職責的是伙伴的真的從此不來了,關心的是伙伴變得更積極了。
怎樣找到真我呢? 靜坐冥想是培養覺察和包容能力最好的方法,蹲馬步是走向真我的方法。 到大自然中,和大自然親近,你會愈來愈感受到來自真我的那些特質:愛、喜悅、和平。
我們可以透過連結、臣服、定靜、覺察等功夫,在那些圓圈圈破解出一條通道,與我們的真我相通。
要解除自己舊的人生模式,
性格傾向×外在環境×各種教育×生活事件×前世業力(如果你信的話)=人生模式
書中的破解之道:
1身體--連結 2情緒--臣服
3思想--檢視 4身分認同--覺察
學會自己的功課,然後全心全意地用觀想的方法去散發『事已成』之後那種愉悅感受的振動能量,然後要賴皮地在未實現之前就先去感恩,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很清楚、很具體,而且要為它付出一定的努力,同時言行一致。就會夢想成真。
這本書告訴我,生命的困頓轉折是建立內在力量的最好時機。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在困難和逆境中會變得更加的堅強,。只要我們內心變得強大了,困難和逆境就會變得渺小了。《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
人一生追求的歸納起來只有幾個字,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真我。
張德芬說:“先要為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
讓我們順從生命的規律,在閱歷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一個身心靈合一的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