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觀獸系列(三之一)——曾追捕人類的猛獸

"The Masai have reported to the district commissioner at Ngong, that many times, at sunrise and sunset, they have seen lions on Finch-Hatton's grave. A lion and a lioness have come there, and stood or lain on the grave for a long time. After you went away, the ground around the grave was leveled out into a sort of terrace. I suppose that the level place makes a good site for the lions. From there, they have a view over the plain, and the cattle and the game on it."... Denys will like that. I must remember to tell him.

-- Karen Blixen, OUT OF AFRICA

--------------------------------------------------------------------

早前去看《李爾王》,沒想到會讓我想起非洲大草原。

李爾王離開兩個不孝的女兒后,悲憤萬分的沖進林子,卻遇上暴風雨。曾叱吒風云的王,淪落在暗黑森林里,受無情風雨吹打至奄奄一息。這一幕,讓我想到我們遠古的祖先,幸運的有洞穴棲身,更多不幸的大概像李爾王那樣,只能以血肉之軀對抗暴風雨。遠離自然災害的現代人,很少懼怕暴風雨,更不相信暴風雨能夠致命。不過,在史前時代(如果從我們遠古祖先的親戚南方古猿算起,大概是四百萬年前吧),遠古祖先才剛開始兩腳走路,還未發明工具,只得一具(比我們)強壯的肉身和一身(比我們長的)毛髮抵擋一切災害,而暴風雨大概不是最可怕的對手,因為遠古祖先的生活圈里,還有各種食肉猛獸。

非洲大草原孕育著豐富的物種,遠因可說是大約三千萬年前開始形成的「東非大裂谷系統」(East African Rift),這個地質現象發生在東非,在最后階段里,東非一部份陸地將會脫離非洲大陸,向東漂移,中間形成一個新海洋(據說大約一千萬年內),也可說是「造海運動」。從三千萬年前至今,那里不定期發生多次火山爆發,「非洲之王」古力馬扎羅山(Mt. Kilimanjaro)和肯亞山(Mt. Kenya)——非洲最高的兩座山——都是火山爆發的結果。火山爆發會噴發大量礦物質,日子有功,火山帶的陸地會變得非常肥沃,所以今日的非洲大草原,曾經是營養豐碩的原始森林,孕育著各種奇幻瑰麗的生物。我們遠古的祖先,就是生活在這片肥美的原始森林里,跟各種強壯的食肉猛獸競賽,最后成為大嬴家,一躍登上食物鏈最頂層。無論是體型、氣力、跑速、尖牙利爪,我們祖先都不是至強至壯,但他們的成功簡直是一則勵志的寓言:成功不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只要不淪為最弱的一員、容易的獵物,就有機會成為最后勝利者。當然,人類經過百萬年的難關走到今天,各種運氣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我們就比恐龍幸運多了,對不?不過,恐龍統治地球最少一億多年,我們連一千萬年都還沒有,所以還是不要那麼沾沾自喜好了)

千萬年來的火山爆發造成大裂谷那奇妙的地理面貌(作者攝)

非洲最高的山,Mt. Kilimanjaro - 共分五個氣候層:savannah, rain forest, moorland, alpine desert和arctic。筆者只爬到山腰,從moorland看過去長年積雪的頂峰,可望不可即。(作者攝)


人類既然成為原始森林競賽的大羸家,我們去非洲草原看猛獸,就像「王者」后人去看「敗寇」后裔——錯錯錯,這樣說其實很自大,而且不夠科學;存活下來到今日的猛獸,同樣經歷過演化的重重考驗,能活著就是勇者。我們這些所謂勝利者,其實跟猛獸一樣,只得一個家(地球),還沒走到移民外星那一步前,我們憑甚麼自大呢?再說,在自然大災難面前,人類跟猛獸一樣脆弱,能殺死猛獸的病毒也能輕易滅絕人類。所以,身處非洲大草原上的人,最應該抱著敬畏的心情去面對草原上的一切;如果知道非洲草原上的食肉獸今天面對的各種困局,我們更會在敬畏以外多生一份慈悲。(人類的處境也不是一片光明,但本篇不贅)

現代人類的祖先從何而來?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都眾說紛紜,不過,專家多年來在東非發現不少人類祖先的證據,如人類頭骨、石器和獸骨工具等,力證非洲是現代人類的起源,并在后來出走非洲、擴散各地(google搜尋詞:Olduvai Gorge和Leakey夫婦)。愚以為,去東非,就像祭祖;觀察草原猛獸的生死殺戮,就是遙想我們祖先的「絕地求生壯舉」。猛獸越威武、漂亮、可怕,我們越要感恩。我們憑甚麼呢?真的,就憑兩腳走路、發達的大腦、語言器官和無窮的好運?每一天行走在草原上,看著滿眼滿地的動物,都感動無比,也感慨萬分,如果我就這樣下車,隨便站在大草原上,可能捱不過一天就變成大貓的食物了。猛獸仍像牠們的祖先那樣勇猛,我們卻變得面目全非,祖先再世也認不出我們了。

在坦桑尼亞奧杜威峽谷Olduvai Gorge出土的古人類頭骨(復制品),力證現代人祖先源自非洲。(作者攝)

曾與我們祖先共存的古獸-大象和河馬的遠古祖先。峽谷里也發現大量古獸的骨頭化石和足印化石。(作者攝)

奧杜威峽谷的地標(作者攝)


生物印滿演化大手的指模,大草原上的動物也不例外,非洲怎樣變,牠們就對應著變:森林多樹,密林透進點點陽光,樹棲性的行為和斑點滿身就是很好的生存模式——不論對捕獵者或獵物來說。非洲豹(African Leopard, Panthera pardus pardus)到今天仍極大地保留著森林動物的本色與行為,仍然擅于爬樹、抓到獵物會拉到樹上吃(可以把超過自己體重一半的尸骸拉上樹,獅子和獵豹也做不到)、吃飽就在樹上睡懶覺。森林沒了?變成大草原了?不利斑點滿身的捕獵了?那就埋伏唄,不斗速度也不斗掩護色,看中獵物,耐心埋伏,靜靜地等,總有不夠機警的動物落網。曾有野生動物攝影師說,他用望遠鏡掃視草原找動物,突然看到草與草之間的一對黃眼睛,冷傲兇殘的光芒像箭那樣射向他,那怕跟牠隔著望遠鏡的距離,攝影師也禁不住哆嗦起來。非洲豹就是如此擅于埋伏在草原里的可怕大貓。雖然牠們是冷血殺手,但想在白天里看到牠們大開殺戒,機會其實不算多。非洲豹是夜行性動物,晚上活躍的時間多于白天,所以游客多數看到在樹上睡懶覺的豹;運氣好的可以看到豹把獵物拉上樹,再好些會看到出手的一刻。非洲豹是伏擊型殺手,看到牠們出手時多半是在草叢里突然跳出來撲擊獵物,或從樹上跳下來一口咬住獵物,高潮只得一刻。如果想看到令人腎上腺素持續飆升的捕獵,當然是看同樣斑點滿身的獵豹。

在樹上作"葛優癱"的非洲豹(作者攝)


獵豹(Cheetah, Acinonyx jubatus)并不擅于爬樹,牠們採取的捕獵策略是高速追捕,平均奔跑時速超過六十公里,是跑速最快的陸地動物。牠們一但鎖定目標,便會展開跟蹤,大約接近五十米的范圍便會開始追捕,務求在最短時間內令獵物失足跌倒,立刻咬喉斃命。雖說牠們擅于跑,但也不會無止境追捕獵物,因為高速奔跑會極速消耗能量,如果不能在一定時間內解決獵物,獵豹會放棄追捕,否則會有生命危險。獵豹追捕的過程好看,因為毫無冷場,看著獵豹從零至一百的瞬間加速(據說獵豹可在3秒加速至時速九十多公里),既想牠成功又為獵物擔心,看過的人都會大呼過癮。這種捕獵方式似乎適應大草原多于森林,可會是從樹上爬下來的演化方向?不過,從解剖角度看獵豹的骨格,頭骨和頜皆特別細小,無論構造和體型都接近小型貓科動物多于豹或獅子,所以人們說「大貓」的時候,其實不包括獵豹。在分類學上牠們自成一屬,家族其他成員皆已滅絕,根據分子分析,最接近獵豹的現存親戚是美洲獅(Cougar, Puma concolor)。獵豹和豹雖是一字之差,但在各方面都南轅北轍,兩者風馬牛不相及。或許我們從另一方向看,獵豹可能是小型貓科動物里為了適應大草原而演化得最極致的一員:牠們的流線型身軀、輕于大貓的體重、強健的四肢肌肉以及特別的呼吸器官構造,都好像專為牠們在大草原上高速狂奔而設計,完全不像跟樹棲性有關??墒?,牠們的一身斑點,又因何而來?有何作用?牠們的祖先曾經活在有利于斑點掩護的生境嗎?還是跟散熱有關?可惜獵豹的演化史并不清晰,從化石所看到的生理結構跟現存的獵豹分別不大,這些問題似乎還未有明確答案。

獵豹 - 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作者攝)


假如大貓身上的斑點跟生境關係密切的話,「萬獸之王」獅子可說是完全適應了大草原的物種,幼獅身上隱約可見的斑點,便是牠們曾是樹棲性動物的標記,斑點會在成長過程漸漸消失。當然,大貓斑紋與生境關係的研究不能只限于非洲草原的物種,也不能狹隘地只看一種特徵來解釋演化史。科研討論是科學家的工作,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努力擴闊我們對大自然的認知,讓我們懂得深度欣賞大千世界。雖說獅子已離開森林,但樹棲行為仍不時見于幼獅群,坦桑尼亞瑪曼雅拉湖(Lake Manyara)的保護區,便是游客爭相前來看「會爬樹的獅子」(tree-climbing lions)的熱點。其實就是一群在樹上睡懶覺的小獅子,可愛是可愛,但看久了也會膩。不少游客都覺得獅子那「萬獸之王」的外號似乎有點過譽,因為獅子跟豹一樣是夜行性動物,白天大部份時間都在睡覺,不甚活躍,如果以為雄獅會像Simba那樣經常站在kopjes上威武地吼叫的話,那只能說迪士尼永遠都在努力地保護人類的童真。(話說《獅子王》的確是經典,而且我問過幾個導游,他們都非常喜歡該片,覺得迪士尼做的功課尚算不俗)我看見的雄獅總是在樹下睡覺,或者躺在發情的母獅身旁,等候她的指令進行那為時20秒的交配。據悉繁殖期間,獅子會進行馬拉松式瘋狂交配,我觀察了一對獅子差不多一小時,牠們平均十多分鐘交合一次,每次大約20秒(我用手表計時,還有錄像)。差不多完事時,雄獅會吼叫一下,母獅則瞬間睡去。這樣交配也很消耗體力,所以這時的獅子大部份時間都躺著不動,莫說去捕獵。捕獵多是母獅群的工作,打了獵物后會呼叫成員來開餐,年老體弱又雄風不再的雄獅便自生自滅了,所以雄獅的下場真有點像李爾王......。說了這麼多獅子的壞話,并非存心黑牠們,只想說明牠們「萬獸之王」外號的可怕之處并不一定體現在我們的典型想像里:大聲吼叫、群起追捕、母獅簇擁等等,而是一些事后細想才懂得恐懼的「相遇」。某一清早我們摸黑出發,我們住草原帳蓬(Bush camp),吉普車就停在草原中間。一般來說都很安全,雖說晚上我們的確聽到獅子和斑鬣狗的叫聲,但只要帳蓬的門關得嚴,其實沒甚麼危險。吃過早餐還是半夢半醒的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到吉普車旁,等候司機過來開車,我還繞著吉普車走了一轉看樹頂上的鳥。待我們都上車后,司機打開車頭燈,立馬看見草叢中露出一個雄獅頭﹗我們中間只隔著兩個車位的距離﹗當我從鏡頭里看著雄獅目露兇光,才懂得怕。

Lake Manyara里的爬樹小獅子 - 身上的斑點在長大后會漸漸褪去。(作者攝)

黎明前一刻看到車前的"紅燒獅子頭",整個人立馬醒過來。(作者攝)

話說獅子其實蠻喜歡躺在kopjes上,遠看還挺有保護色的,所以路過的話不妨掃視一下,可能有驚喜。(作者攝)


有一天中午,車子在草原上一個泥濘坎卡住了,動彈不得;司機打了一百通電話求救,半小時過了也無人前來幫忙。無計可施下,他打算隻身走到大路上找尋其他車的協助。他萬分叮囑我們要留在車里,不要下車,我舉目一看,視線范圍里都是無害的有蹄動物,而且數目不多,直覺上不是大貓開餐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安全指標,就是超過半小時都看不到其他吉普車。草原上的導游都會互通消息,只要有一輛吉普車看到大貓大獸的蹤影,便會通知其他導游)他觀察四周一會兒,覺得還可以,但叫我還是不要離開吉普車太遠。其實我很膽小,我要求下車并非要挑戰甚麼,只有兩件事:解決生理需要和看鳥,所以我也再三答應導游,一定會保持警覺和安全,盡量留在車上。當他開始走向大路的時候,我被附近的鳥鳴吸引,就像所有鳥人一樣,循著鳥聲找鳥,會忘我地一味向前走。導游這時突然折返,很緊張的叫我快點回頭,我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間走到一道水溝旁。我很記得自己其實算是有意識走過去,因為視線范圍里只得這里有水溝,我想當然的覺得「啊可能會有挺多鳥兒聚在這里喝水呢」。雖然我還未看到那叫得很歡快的鳥兒究竟是甚麼,心有不甘,但還是很聽話的回頭,上車。然后導游挺生氣的說:「Jen,在草原上,永遠永遠不要走近兩個地方:大樹下和水溝旁,因為大貓都愛埋伏在這些地方。」當時我滿口答應,心里有點訕笑他像希治閣那樣製造緊張氣氛,我一點也不覺得剛才有甚麼危險,不過還是很感謝他負責任的提點。到了旅程的尾聲,我們來到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正當我懶洋洋的掃視著看了N+1天的角馬、羚羊和水牛時,突然看到水溝道里一隻母獅在俯伏著,于是我們停車觀看。導游說,這母獅在埋伏,等哪隻大意的羚羊或角馬走得夠近水溝旁,牠便會跳起捕獵。有好幾次,一隻傻氣的角馬或天真的羚羊一邊忘我地吃草一邊走到水溝旁,我們都屏息靜氣等候高潮一刻,但這些幸運的傢伙最后好像突然醒覺,一一回頭是岸。導游說,風向不利母獅,動物嗅到了殺手的氣息,所以都在關鍵一刻止步了。再說,獅子捕獵成功率最高的時候往往是埋伏加群體追捕,獨行俠捕獵比較成功的首推非洲豹而不是獅子。雖然獨個等候獵物的成功率不高,但母獅并沒有放棄,牠伏在同一位置最少三個小時(我們沒待在那里等,而是轉到其他地方看別的動物后,回頭經過仍看到牠),旁觀者真會為那些站在母獅頭上不遠處吃草的傢伙揑一把汗??粗@頭對獵物虎視眈眈的母獅,我回想起那天自己也像那幾隻懞然無知的角馬和羚羊,不知就里走到水溝旁,其實真的挺魯莽。草原上的動物都有非凡的嗅覺,可我沒有,還跑得慢,假如那天真有一頭大貓伏在水溝里,我應該寫不成這篇文了(雖然,據說大貓不喜歡吃人)。某一夜,我們迷路了,晚上九時多還沒找到預定要去的帳篷酒店,好幾次導游累了,要停車休息;漆黑中只得天上星光和車頭燈,四處都是動物的叫聲,包括獅子。那一刻我在想,如果沒有這輛車保護,我們幾個遠不如祖先的現代人,肯定見不到日出。那一夜,我深感自己的弱小、祖先的勇敢。就是草原上的幾件小事,讓我切身感受到,「萬獸之王」并非浪得虛名。

我們(平安地)等了兩個多小時,導游最后找來救兵,把我們的車子拉上來。(作者攝)

這頭母獅在水溝里埋伏了超過三小時,不時探頭察視獵物動向。不知最后她有沒有成功。(作者攝)

鏡頭外左方就是正在愉快地吃草的角馬和羚羊群,不知視野死角的地方埋伏了一頭大貓。


據悉現存大貓的共同祖先最早可追溯至大約四百萬年前,但早幾年在西藏高原發現的貓科豹屬化石"布氏豹"(Panthera blytheae),據報已大約超過五百萬年,成為現存最早的貓科化石,令不少專家傾向相信大貓源自亞洲。或許非洲不是大貓的發源地,但牠們祖先的其中一支曾跟我們的祖先同行并存,在非洲的原始森林里力爭上游,演化出不同的適應型態,在殘酷的生存競賽里努力活下來。我們的祖先成功出走了,牠們沒有,而且面對日益嚴重的各類環境壓力——包括人類狩獵(trophy hunting)、生境遭破壞和碎片化、獵物不夠、捕獵競爭等等造成數量下降;遷徙走廊被切斷或消失,種群被隔離會減慢或窒礙基因流動,長遠來說可能減低了遺傳多樣性,不利于大貓的適應能力——牠們的處境,實在不及牠們表面那麼風光。根據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資料,三種貓科食肉獸的總體數量都呈下降趨勢,同樣被列為「易?!?vulenrable)級別,其中并無其他同屬成員的獵豹,成年個體數量更只得約六千隻,跟分別有五位數字和六位數字的獅子和豹相比,處境最如履薄冰,也最引起動物保護團體的關注。這就是之前說過,在非洲草原上行走過的人,對猛獸除了敬畏還會多生一份慈悲的原因。

貓科食肉獸跟人類同行的日子一點也不短,假如把所有物種滅絕的賬都算在人類頭上,可是公平?當然不公平,一個物種的滅絕或被推向瀕危邊緣的成因、機制并不簡單,但進入工業時代后,人類對破壞環境的「貢獻」的確越來越多,而且破壞的速度遠比修補快,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同樣需要向大自然伸手求資源的人類和動物,真的不能并存嗎?我相信答案不是一面倒的悲觀,只是目前來說,為人獸并存而作出努力的成效遠遠追不上人類破壞和掠奪的速度。在這個複雜的大題目上,我沒有看法,只希望越來越多人追求「共存共榮」的理念,不論在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層面。非洲之旅中,其中一個不能避免的活動是參觀馬賽人(Masai)的村落與文化,馬賽人自15世紀開始往非洲南部擴散,他們跟各種動物共存于大草原上也有幾百年的日子。馬賽人畜牧維生,認為上天已賜予足夠糧食,所以不會靠打獵生存,不屑吃野味(bush meat),但跟獅子的關係卻密不可分。馬賽男子的成人禮,就是殺獅子;并非他們特別討厭獅子,相反他們非常尊敬萬獸之王,成功征服一頭獅子,也表示你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正式成為真正的男人。馬賽男孩在到達一定年紀、未進行成人禮前,會被「放逐」一段日子,在這段日子里他們可能跟幾個相同情況的男孩作伴,帶著父母給予的若干牲畜在外面過活,以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當他們可以不靠父母照顧也能過活、又在成人禮中成功過關后,便開始另覓自己的家園和妻子,當家作主。過著群居生活的獅子也如此看待族群里的雄性,當雄性幼獅到達一定年紀,會漸漸被逐出原有領地;這些青年雄獅可能會結伴同行,在屢敗屢試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捕獵能力,待牠們足夠成熟和強大后,便通過打斗去爭奪領地,優秀的雄獅往往奪得最多領地和繁殖的機會,建立屬于自己的族群。對于成長和勇氣的追求,馬賽人和獅子十分相似。大作家海明威視非洲為第二故鄉,長年打獵的經驗讓他深入認識馬賽人,是以他也非常欣賞馬賽人: "They (Masai) certainly were our friends though. They had that attitude that makes brothers, that unexpressed but instant and complete acceptance that you must be Masai wherever it is you come from. That attitude you only get from the best of the English, the best of the Hungarians and the very best Spaniards; the thing that used to be the most clear distinction of nobility when there was nobility. It is an ignorant attitude and the people who have it do not survive, but very few pleasanter things ever happen to you than the encountering of it."

(Green Hills of Africa. 2004. Vintage. pp. 151)

在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附近放牧的馬賽少年。(作者攝)


馬賽人和獅子的君子共存不能適用于現代文明,也許非洲草原是這種戲碼的最后一個舞臺,而這個舞臺正被逐步清拆。

參考文章:

1.Which are Africa's Most Successful Predators?https://africageographic.com/blog/africas-successful-hunters/

2.Why the leopard got its spots: relating pattern development to ecology in felids.

http://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78/1710/1373

3.Prey preferences and dietary overlap amongst Africa's large predators.

Hayward, Kerley. 2008.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Wildlife Research Vol. 38, No. 2.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698評論 6 539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202評論 3 42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742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580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297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688評論 1 327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93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875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43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183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384評論 1 372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931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612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022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297評論 1 29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093評論 3 397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330評論 2 377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