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的集批與豐田生產方式的單件流分析
?
在工序總用時的分析中,工序總用時=總數×瓶頸時間+轉移批量×非瓶頸時間,如果不考慮換模影響,轉移批量為1時,總工序用時最小,即單件流時,總工序用時最小。當存在換模時,轉移批量為多大,總工序用時才最小呢?
客戶需求決定生產總數大小以及換模的次數。
假設一瓶頸設備需要生產A產品和B產品中的一道工序。設A產品的需求總數為a,B產品的需求總數為b,生產A產品時的此道工序用時為c,生產B產品時此道工序的用時為d,且c和d分別為A和B的瓶頸用時。而A產品的非瓶頸時間為e,B產品的非瓶頸時間為f。設工序從產品A到B的轉換時間為t,A的生產批量為x,轉換次數為n,A的轉換次數n為2a/x-1(如圖6-168所示)。
圖6-168 換模問題
所以總工序時間y=總數a×瓶頸用時c+轉移批量×非瓶頸用時e+總數b×瓶頸用時d+轉移批量×非瓶頸用時f+轉換時間t×轉換次數(2a/x-1)
1)如果轉移批量等于生產批量,則工序總用時為
?
此函數是有一個因變量的函數,對y進行求導,并令其為0。
?
求得極值點
?
當生產批量為此極值點時,總工序用時最少。
2)如果轉移批量不等于生產批量
通過上節的結論,當轉移批量為1時,總工序用時最少,所以,總工序用時y=ac+e+bd+f+t(2a/x-1)。由上式可以看出,當A產品和B產品的總數確定后,生產批量為a時,轉換次數為最少的1次,兩種產品的生產總用時最少。
3)生產批量的確定
既然轉換次數越少,總的生產用時越少,為什么TPS還要增加轉換次數來增加批次而不是批量生產呢?
這是由于客戶的需求的決定的。
生產理論的主要目標是追求縮短生產所需時間,當生產完A產品后,通過換模再生產B產品,兩種產品的總用時最少,A產品的交貨時間最短,但B產品需要等待是所有的A產品生產時間與換模時間之和,即B產品的交貨期變長。由于TPS是因為產品需求種類多,需求量少的環境發展的生產理論,需求量少導致不值得為一件產品專設一條產線;需求種類多導致此產線必須經常換模以應對不同種類的要求。可以將A產品和B產品的購買者看做A產品和B產品的下游工序,如果A產品和B產品的客戶不是批量購買的,那么購買批量越少(轉移批量),總工序用時越少。由于需求不是批量的,而是按時間先后進行分布的,批量生產完A產品不能馬上賣出而導致庫存的產生;而B則由于等待時間較長,導致B的客戶不能買到產品。這就是為什么TPS強調的準確的時間,生產客戶需要數量的產品,即戰爭理論中的精確打擊,這時成本最小,利益最大。豐田生產方式通過均衡生產來平衡生產,如果大批量生產A產品,那么B產品的工序均需要等待,而大批量生產B時,A產品的工序也需要等待。大野耐一在《豐田生產方式》中說:“如果后一道工序在時間和數量上都不均衡地索取零部件,前一道工序就必須在人員和設備上都準備好不均衡供應的最大能力。顯然,這會提高成本,是一種浪費。徹底杜絕無效勞動和浪費,是豐田生產方式的宗旨。因此,要嚴格地實行生產的‘均衡化’,消除生產上的波動。這樣做的結果是:要使批量減小,同時的產品不大量流動。”
由于客戶的需求是單件的,所以生產也是單件的。大野耐一在《豐田生產方式》的小批量和快速調整中寫道:“福特生產方式的想法是集中生產同一工件,而豐田生產方式的做法是‘因為最后在市場上的每一個顧客都要買一輛與別人不同的汽車,所以在生產方面也要一輛一輛地制造,在生產零部件的階段也要一件一件地生產,也就是貫徹了一件一件地同步生產’的精神”。批量越小,轉換次數越多,換模時間的影響就越大,所以TPS必須解決縮短換模時間,否則它的產出將大幅下降。批量的大小是由客戶的需求,生產的實際情況等因素決定的,豐田生產也不是強調絕對的單件流,因為如果客戶的需求并沒有很急切,減少換模次數可以增加產出。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爾伯特·西蒙在《一般經濟理論》中對于企業生產也有相當深刻的論述。工廠如何應對訂單上的波動呢?西蒙給出了三種方法,1)通過和訂單波動完全一致的雇傭和解雇來調整雇傭勞動力規模;2)通過不變雇傭勞動力的加班和“閑置”來與訂單一致的調整生產速度;3)維持不變的雇傭勞動力和不變的生產速度,允許存貨和延遲訂單交貨。第三種方法就是提前生產和延后生產來平衡訂單波動。西蒙通過為每一種方式建立一個二次型(拋物線)的函數,最終構成一個由三個向上的拋物線相加組成的成本函數,通過求得此函數的最小值而得到如何分配使用三種方法。即使西蒙建立的函數完全正確,他得到的解是最優解嗎?作者的回答:不是。西蒙的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建立在批量訂單,批量生產和批量交貨的基礎上的。除了西蒙給出的三種方法,還有第四種方法來平衡訂單的波動,TPS,精益和TOC都給出了解決方案,就是減小批量從而增加產出速度。這包括訂單從大批量減為小批量,甚至單件;生產從集批改為切批甚至單件流生產,交貨從大批量減為小批量。這樣可以有效的平衡訂單的波動。比如客戶每天能賣出100件的A產品,但是客戶是按月來下訂單的,即下了一個3000件A產品的訂單。交貨期要求為30天,否則罰款。而企業每天只能生產90件,一個月最多能生產2700件。那么按照西蒙的方法,要么多雇傭一些人來生產超企業可以從產出的那300件,這需要增加雇傭成本;要么通過員工加工來生產這300件,這需要增加加班費;要么通過提前生產300件或者延后3天交貨,提前生產會產生庫存,庫存是負債,延后交貨要受到罰款。從廣義動量定理Fαt=nmV的角度說,西蒙的三種方法是基于力量F和時間t的。第一種是增加人力F,不增加總的工作天數t,可以比以前增加產出,從而滿足訂單的波動。第二種是增加每一天的工作時間t,不增加人力F和總的天數,也可以增加產出而滿足訂單的波動。第三種是不增加人力F和每天工作的時間t,增加總的天數t來滿足訂單的波動,總工作時間t=每天工作時間×工作天數。除了西蒙提出的基于力量F和時間t的三種方法,從廣義動量定理Fαt=nmV的角度說,改變方法α也可以增加產出,從而滿足訂單的波動。無論是精益生產的價值流梳理還是TOC制約理論,將一條產線提升10%的產生能力很正常,這樣就可以在不增加人力F和工作時間t的情況下增加產出,增加的成本是使用這兩種方法的成本。TPS、精益生產和TOC制約理論不僅優化內部的生產流程,也會優化外部流程。比如一次性交貨3000件對生產企業和客戶都是一個很大的波動,都需要很大的庫存和成本來安放和管理這些貨物,庫存是負債。并且市場變化多端,預留越多的庫存,未來不能完全賣出去的可能性越大,資金的占用也就越多。TPS、精益生產和TOC制約理論會和客戶商量縮短供貨期和每次的供貨數量來均衡需求,比如每天供貨100件,這樣客戶從訂單到賣出去的60天(30天生產+30天銷售)縮短為30天。
摘自《可以量化的管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