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五四青年節的緣故,一條關于“前浪”和“后浪”的視頻在朋友圈里刷得風生水起,漫山遍野都是老戲骨何冰聲情并茂的演講。
說實話,第一次看視頻,真的引不起我的共鳴。無論是文案還是畫面。
透過這些文字,依稀能夠看到他們當時的神態:暮然回首拈花一笑,滿臉都是“這是朕為你打下的江山,你們要好好珍惜和建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以及“在那個一窮二百的年代,我們能創造如此成績,而生在這美好的時代的你們一定要更強”的期待感。
我討厭什么“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滿屏鼓勵,全篇雞湯雞湯,真的能打動沖上真實真心真情的后浪嗎?人不可能永遠年輕,除非是妖怪;更不可能永遠熱淚盈眶,杜甫說,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才是真相。林黛玉也說,想眼里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春流到冬,秋流到夏?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這就是前浪與后浪的關系,有什么好羨慕的呢?
我們注定不會成為《后浪》里完美的青年,借用狄更斯的話,便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強調“認識你自己”,同樣,我認為認識你自己的時代也相當重要。
不知道看過視頻的后浪,會不會慷慨激昂,斗志昂揚?
會不會有類似的困惑:時代的好壞如何定義?吃飽穿暖,能受教育就是好時代?忍饑挨餓,大字不識一個就是壞時代?是不是生在好時代的后浪,就應該有遠大的志向,然后創造出超越前浪的輝煌?
可事實是,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無論哪個時代,都有“偉大”誕生,有偉大的英雄,有偉大的建筑,偉大的文明,偉大的發明……
如果人由古猿進化而來,這種適者生存、你死我亡的前浪時代,也是好時代。原始社會有三皇五帝的開創,封建社會有地主剝削的疾苦,近代社會有帝國侵略的屈辱,當代社會有和平安寧的環境……時代有時代遭遇和特征,時代之人有時代之人的風氣。不管怎么樣,時代不能成為前浪對后浪提出要求的理由。
這個時代好嗎?當然好,科技前所未有發達,生活前所未有便捷,物質前所未有豐盈……
這個時代爛嗎?當然爛,勞工機制的不健康,城市房價的不可攀,人類事實的不平等……
我不認為后浪一定會超過前浪,也不認為前浪一定比后浪差。如果把后浪和前浪出生時代對調,那我們的性格、行為、命運也會隨之改變,這時的前浪也會被人稱為“垮掉的一代”,而這時的后浪也會被褒獎為白手起家的開創者。
真的,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氣質特點和選擇路徑,并非幾句溢美之詞就可以斷定的。
北島說: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如果前浪中也有人有同樣的感慨,那么請不要裝大尾巴前浪,捧殺年輕人。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可能不作惡,盡量給后浪多留一些寶貴資源,堅決不擋住后浪的道路,允許后浪試錯闖蕩失敗,不用自己老花鏡的眼光評判后浪,哪怕是贊揚。批評不自由,贊揚沒意義,追捧更讓人覺得虛偽。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明媚,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的憂傷。沒有哪一個時代只有卓越沒有憂傷,也沒有哪一代青年只有奔涌沒有彷徨。沒有彷徨的青年不可能有吶喊,沒有迷茫的青年不可能有青春。
歌德說,哪個少男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
我說,誰的青春不迷茫?
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青年是什么模樣、青年正在面對什么、青年可以選擇什么。
不要否認,后浪中,有的在北上廣深,有的在三線農村;有的家庭盈余三菜一湯;有的緊巴度日泡面加腸;有的看《后浪》熱淚盈眶,有的可能沒條件看到《后浪》。
有的后浪真的很憋屈,也很抱歉,抱歉自己達不到視頻里后浪的標準,給后浪們拖了后腿。因為他們之中,有的放蕩不羈,沒好好干一份正經工作;有的因為貧窮,得不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有的因為變故或厄運,從此一蹶不振……
向上,活力,善良……用這些詞形容后浪,仿佛將平凡普通的后浪們打入深淵,然后在深淵里一邊向上仰望,一邊低頭自卑。
現實讓我們明白,這個世界,每一天都是瞬息萬變的,也許幾個月前的年輕人,幾個月后,就和之前不一樣了。
2020年,新冠病毒帶來的三次熔斷,就業市場的低迷,人際交往方式的解構,以及東西方文化帶來的兩種極端結果,讓年輕人思考更多更深。
后浪喜歡以更自我的方式去擁抱人生。不囿于世俗、美滿、事業家庭雙豐收的人生理想。
未必陽光開朗,可以迷于喪氣頹廢。
未必成功奉獻,可以樂于咸魚一生。
未必結婚生子,可以甘于孤身一人。
我可以選擇安逸,而不必被苛責,也可以選擇自找苦吃,而不必被嘲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數據統計,在全國4萬多名支援湖北醫務人員中,有12000多名90后、00后的年輕人。年輕人的責任和擔當一直都存在。
但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自殺、青少年換各種精神疾病……年輕人的問題也不斷增多。
正視歷史,正視現實,這才是后浪喜歡的態度。因為我們深知,現在的后浪,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成為新一代后浪口中的前浪。但我們不愿高歌后浪的機遇、幸福、使命、應有的狀態,我們只會讓他們自己去感受,感受真實,然后作出想要的選擇。
后浪在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承擔了更大的責任和壓力。畢業后的996,結婚前的首付,時事新聞里的憤怒和404……
我們在時事下翻滾,我們在朋友圈吶喊,我們在網絡上斗爭。
百年前,五四青年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我們秉持著本就該秉持的價值,用思考和實踐傳遞年輕人的信仰。
而我們想要的,不過是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