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葩說,高曉松老師說了有一點讓我感觸極深。他和同事出國與外國人洽談合作事項的時候,中國人總是很忙,忙著回復這個朋友信息那個合作伙伴郵件,開會的途中,所有中國人面前都會有一個手機甚至都不止一個手機,開完會之后老外朋友都會悄悄問一句,我們講的東西很無聊嗎?
可能你講的是無聊,但這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安全感是我們這一代人及其缺乏的東西。
為什么手機在身這是一種安全感?這樣說,你每天都穿內褲,而突然一天不穿了。你的身體開始感受到不一樣的環境,身體會思考,這是什么情況,我發生了什么事,不行不行,這有情況。這時候你的身體開始召喚小弟開始躁動。于是頭發癢頭皮癢大腦癢手腳屁股哪兒都癢。細胞小弟也是跳動得不行。為什么?因為你的身體已經習慣了有條內褲幫你保護小弟弟小妹妹。而這個保護突然消失了!你的小弟弟小妹妹怎么辦?那你的弟弟妹妹就會提醒你,趕快找條涼被把我裹起來!有時候,手機的存在像是那個可以解決尷尬冷場問題的朋友。有了手機,你不用擔心空氣突然的安靜。你的身體早已經習慣有這個手機朋友的存在和幫助了,那失去這一朋友時,你說你細胞不蹦噠兩下,那身體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而手機如果重新與你連接,自然安全感就回來了。
好吧 ,前面吹太多題外話了。
今天和一個外國朋友確認了這件事,在她眼里中國人真的手機不離身。
自從聽到高曉松老師這番言論后,上課時,認真地觀察了中國學生,百分之八十的中國學生,手機都放在課桌上或直接拿在手里。外國朋友說理解中國人,畢竟要和她們一起上專業課,我們難免需要查一下詞典,對,我也是這樣安慰自己的,但事實呢?百分之五十的手機拿在手里的都是在刷微博或刷朋友圈。昨天早上,我們上了一節微觀經濟,因為一些原因我多次拿出了手機反正不是查詞,老師沒說過一句,我在上這節課以前,一直都認為大學課堂特別是外國大學,不會有老師管你玩兒不玩兒手機,直到后來這個老師讓一位法國男同學把手機放下時,我才明白了剛才老師多次走向我這個方向的意義。羞愧感頓時涌上心頭。(不好意思這句話輸入法直接就出來了,手寫捂臉羞愧狀)
很多時候,我覺得他們對我們的理解與尊重過頭了。因為每一間教室都寫了禁止手機。禁止手機。字很大很紅。法國朋友說理解我們中國人的同時,我欣然接受了。
記得一次和朋友騎車旅行一個城市,騎行路上遇到一家精致的巧克力店,朋友兩人就想隨便看看馬上出來,于是我就看守這三輛自行車,在我發神時,突然一個尖銳的女聲扯著嗓子對我吼道,這里是街道!所有人都要路過!你憑什么把自行車放中間!我這時仔細一看才發現,我和朋友停的這個地方,是一條兩人寬的小路中間。于是我解釋朋友馬上出來,她不依不饒讓我把車靠邊。我也一直說著不好意思。邊說邊把三輛自行車靠邊。停完后,在我誠心道歉后、她還繼續對著我的臉嚷著我們不懂禮貌,由于感受了不尊重,于是不再道歉,轉而一臉嚴肅地認真地望著她時,她才被朋友勸走。當時我思考的是,我的亞洲面孔基本上也就是說明我是中國人,既不能失了中國的禮數、也不能讓別人覺得你可以隨便欺負。所以對老太太是極為不滿的。畢竟她沒有在一個誤會解除后的情況下,而又在公共場合下給我應得到的理解與尊重。而我只能靠骨子里的倔強表達我的不滿。可現在我想,那還好是她說出來了,可若是她沒對我說出這個問題呢?可能我一直都不會注意到這個問題,當時也有一些過路的路人,肯定也擋到了他們,卻沒一人對我友善提醒一下,鄙視在心里比當面指責更讓我難受。
中國人說話大聲,走哪兒聽見有噪音不是年輕小屁孩就是中國人(這句話不絕對,在巴黎這樣的旅游城市更明顯)一開始我也很反感,努力每次出門都盡量壓制自己的聲量盡量不說話(無奈有些天生神經,high起來就控幾不住自己)。看到成群的中國人我都會無意識的躲遠一點。直至回國后的一次逛夜市。突然就通了任督二脈,瞬間我就通透了,中國人有一種聚眾吆喝的文化。絲毫不帶貶義。你吆喝的越大聲代表你越高興。深夜擼串絕對去那家最鬧騰的。你可以隨意和你朋友暢聊天地,遙望星空,飲酒作樂,放聲高歌。這是多么自在歡快沒有拘束。和朋友待在一起的放浪形骸聲嘶力竭多是體現在酒桌,燒烤攤,ktv。久而久之,中國人與朋友待在一起自然就放飛自我了,這自然而然也就出現了中國人扎堆的地方就變成了菜市場。我是很喜歡這個文化的,你在學校辦公室壓抑了一天,吃個飯約個朋友喝點酒還得壓著嗓子囈語哥兩好啊!這不是找不愉快嗎。這也取決于中國人和誰呆在一起,你給中國人一個老外試試,他裝起逼來你以為他是中華民族最美的那只花。如果老外們真真切切的來中國夜市 KTV感受一番,他們才會體會到什么叫釋放天性吧。別擔心,我們不是隨時都在釋放天性,我們日常的逼格還是很高的。
以前有一個外國朋友來家里吃飯,他問我有serviette (我一直翻譯為紙)我說有呀,然后我拿出了卷筒紙,他說這是papier,(papier翻譯過來也就是衛生紙,我也翻譯為紙)我說對呀。后來是和一個在這里呆了很多年的一個臺灣妹子聊到,才知道,這是他們擦屁股的紙,是有材質差別的。如果當時這個外國朋友給我說一下這兩樣的區別,我也就不用每天拿著擦屁股的紙擦嘴擦鼻子呀(其實我現在也沒那么介意)或者拿擦屁股的紙給外國朋友擦嘴了呀。我覺得可能他內心在bibi,臥槽。什么鬼。
每次做飯兩菜一湯一碗飯,大家共享那幾盤主菜,從小這樣吃飯吃到大,也不使用公筷,一開始我也沒意識到這對于外國人來講也是奇怪的,他們是一人一個盤子各吃各的。共享文化,也是深切地嵌在了中國人骨髓里的呀。
以上幾個例子,都主要講了一點,沒有了解,就沒有理解與尊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只有越長大才越能體會,我活了二十幾年,雖被華文所養大,卻從未好好去了解過,所以我也能理解外國人對我們的不理解,畢竟我們自己也在嫌棄自己。
無可厚非,我們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請多給我們一點時間,畢竟我們還在學習的路上。
人不知而無過,但對于一些存在的很明顯的問題,我們能夠避免與解決那自然是更好。我們的中國面孔注定了我們必須承擔這一份中國印象塑造的責任。禁止手機,你就放下手機,火車上所有人都安靜休息,你就安靜的做一個美男子女神就好。
關于手機的安全感問題,講一個親身經驗,回國十多天,充了手機電三次。基本不碰手機不帶出門不躺床上玩手機。認真和媽媽逛街,認真看國內電視廣告,認真抱著媽媽睡覺,認真做一頓飯告訴他們自己可以很好照顧自己,認真看媽媽跳廣場舞,認真和父親聊一聊法國,認真地督促爸爸減肥,認真的看了看爸媽的臉。我的這十多天充實幸福。
安全感是不是拿在手里的實在我不知道,但一定不是依賴。
不安全感來自對環境改變的恐懼。我們選擇出來,就要有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勇氣。從在課堂上放下手機開始。自己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朋友講她家里吃飯時,是禁止帶手機上桌的。不錯。
法國朋友講理解我們,感謝這份理解。
我也想對她說,以后會更多的對你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