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風-載馳來自明白四達00:0004:35 (轉自喜馬拉雅FM“詩經釋誦”“漏風獨語”專輯)
《國風·鄘風》,“十五國風”之一,共十篇,為鄘地華夏族民歌。周武王克商,分商都朝歌以北為邶,南為鄘,東為衛。故地在今河南省衛輝市境內。經前人考定,邶、鄘(yōng)、衛都是衛國的詩。《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聽了魯國的樂隊歌唱了“邶、鄘、衛”以后,評論時便將此三詩統稱之為“衛風”。
這首“鄘風·載馳”是衛國女子許穆夫人的作品,描寫她得知祖國即將滅亡時候回國救援的經歷。保家衛國之真情流露,絲絲如扣震撼人心,又有智慧加載,果斷處理危機情形,不禁使得無數須眉男人汗顏之至。
梳理史料記載,這位許穆夫人出身不凡,經歷傳奇,能文善武,尤其詩歌寫得特別好,可謂歷史上第一位美女英雄詩人。
01
許穆夫人是衛國人,因嫁給許國國君許穆公而得此稱呼。
許穆夫人的老爹是衛國王子,名字叫衛昭伯,為衛國國君衛宣公的幼子。
許穆夫人的老媽呢,也不是普通人,她是來自齊國的公主,名字叫宣姜。
可見許穆夫人出身自王公貴族,一出生就是含著“金鑰匙”的,可謂金枝玉葉,當然那個時候諸侯國家大都很小,一般也就現在市縣轄區范圍,衛國屬于中等實力國家。
原本許穆夫人這個出身很不錯,也好理順家族關系,可是由于她老媽改嫁再婚的緣故,她是老媽改嫁后出生的孩子,搞的她家族親戚關系很復雜,起碼稱呼起來破費周折。
原本改嫁也不是大事,畢竟女子出嫁后“從一而終”的道德枷鎖規定,春秋時期尚未如宋明理學的“去天理滅人性”那般無情。只是,許穆夫人的老媽宣姜改嫁的丈夫,也就是許穆夫人的老爹衛昭伯,身份頗為特殊。
衛昭伯是衛國國君衛宣公的兒子。衛宣公則是宣姜的初嫁老公。
這一切可謂肇使于衛宣公。因為事實上宣姜還有一個“訂婚老公”。
這個“訂婚老公”就是衛宣公的長子,也是衛國太子。原本宣姜是衛宣公給太子選定的媳婦,可后來垂涎宣姜美貌竟然歸為己有。而太子就是“二子乘舟”中被同父異母弟弟爭相送死的哥哥。
在衛宣公死后,諸多兒子爭奪國君位置,互相殘殺,最后宣姜與衛宣公所生的另一個兒子在齊國支持下成為國君,被稱作衛惠公。考慮到衛惠公不被衛國人服眾,位置不穩定,作為宣姜娘家人的齊國國君做主,硬是讓宣姜改嫁衛宣公和其他老婆生的小兒子衛昭伯。
齊國國君理由也很簡單,原本宣姜就是要嫁給衛宣公兒子的,既然原太子“準老公”已經死去,那就由他弟弟代娶唄。
這個事情的處理看似簡單實際復雜,核心在于利益考慮,這才是千古不變的拿不到臺面的真正原因。好在那時候風俗也可以接受,勉強算是正常吧。只不過按照父系輩分,許穆夫人就要降低了一輩,比如按照母親血緣關系與做了國君的衛惠公屬于同母異父兄妹,但是按照父親這一個倫理關系就成了姑侄關系。
估計許穆夫人也是搞暈了,但是這都不影響她的快樂成長,以及她對衛國國家的忠誠,畢竟在那時候是真正的“家天下”,所謂衛國就是衛國國君家,具有“家國情懷”也就再自然不過。
02
穆夫人年紀輕輕,已經詩書禮儀、棋琴書畫樣樣精通,非但如此,還兼具有父母家族遺傳的好基因:美貌、聰明、智慧、遠見、勇敢、果斷,擔責。
一個例證就是,許穆夫人小小年紀,選擇出嫁對象時候的觀點,具備了洞察未來的超常眼光。
那是她二八成年,閨房待嫁時,慕名者絡繹不絕,紛紛前來求婚,這其中就包括齊桓公和許穆公。
如何選擇合適婚嫁對象成了衛國國君大事。畢竟那時候女子出嫁,要考慮門當戶對,還有聯姻帶來的政治權衡。
國君王公女兒出嫁,更要考慮國家之間婚姻匹配,這可是政治大事,不僅中國自古如此,縱觀過去歐洲時代許多國家間聯姻,也是屢見不鮮。
這時候的衛國國君已經成了衛惠公的兒子衛懿公,與許穆夫人屬于兄妹關系。在衛懿公看來,這是自己妹妹出嫁,一定考慮周全。
征詢許穆夫人意見時候,她主見明確就是希望嫁給齊國國君齊桓公,沒錯這就是后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
理由是齊國是大國,又是緊鄰,而其他如許國是小國,距離遙遠。以后萬一衛國國內有了事情,嫁給齊國國君便于援助。
許穆夫人深知道衛國自宣公以來,王子之間互相敵對傷害,傳遞下來的仇恨,頗容易招致不幸。何況此時的衛懿公沉迷于聲色犬馬,民怨沸騰。
當然,據說許穆夫人其實早就見過齊桓公,那是齊桓公還只是王子時候,二人偶然機會相遇,惺惺相惜,彼此欣賞,頗有心意。
然而衛懿公不這樣認為,嫁給誰都可以,就是不能嫁給齊桓公。
理由嘛,也就是考慮國家利益和個人前程之類啊。其實真實理由有倆:一是知道這個妹妹是個厲害人物,自己奶奶也就是這個妹妹的親娘就是齊國國君公主,現在要是嫁回到齊國,那天看著自己不順眼,想收拾自己小菜一碟,二是人家許穆公聰明的很,早就備了一大筆厚禮送來了,自己剛好順手推舟,正想把這個妹妹找個積貧積弱原地方送出去。
胳膊擰不過大腿,就這樣,許穆夫人遠嫁許國。
03
時間過的飛快,許穆夫人生活在許國,相夫教子,登高望遠,抒情賦詩,其樂融融。
不過,衛國可就不同了。衛懿公典型的花花公子類型,習慣了享受,還愛好起來保護野生動物,只不過這個野生動物局限于仙鶴。
癡迷養鶴到什么程度呢,衛懿公把養的鶴封為大臣,以及國君顧問。不僅如此,還給仙鶴配備車馬豪宅,發放相應級別高工資。
邊境狄人知道了衛國民憤很大,瞅準時機,出兵攻打衛國。這時候,衛懿公趕忙組織人民抵抗,結果被嘲笑說,還是趕緊派你的仙鶴大臣大將出征吧。
于是,衛懿公死于狄人之手,衛國隨之被消滅,衛國殘余王室家人還有部分百姓逃到邊境。
這時候,許穆夫人得知祖國滅亡消息,不禁大驚失色,請求許穆公發兵救援,恢復衛國王室。許穆公猶豫不決,畢竟許國是個小國家,兵力有限,自保實屬不易,然而求助許穆夫人國家也有情理所在。
這時候,許國大臣不干了,紛紛勸說不能出兵,犯不著,嫁過來的姑娘潑過來的水,過好自己日子是正道。也對許穆夫人竭盡道義說服,列舉無數先例。
問題是許穆夫人不同于一般出嫁姑娘,懷有強烈的國家自尊心,決意回國求援,既要殺賊,也要恢復國家。
困難再大,不退縮,不畏俱。事在人為。
04
許穆夫人決意回國,只有貼身隨從跟隨,快馬加鞭。歸國途中,許國大夫一波波追上來,前來勸說,不要做無用功。
這首詩歌就是描寫了許穆夫人此時的悲憤心情,事情發生誰的身上誰心痛,在痛斥許國大臣同時,也明白自己要尋找堅實外援。
載(zài)馳載驅,歸唁(yàn)衛侯。驅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bá)涉,我心則憂。
駕起輕車快馳騁,回去吊唁悼衛侯。揮鞭趕馬路遙遠,到達漕邑時未久。許國大夫跋涉來,阻我行程令我愁。
載:語助詞。馳、驅:孔疏:“走馬謂之馳,策馬謂之驅。”唁: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此處不僅是哀悼衛侯,還有憑吊宗國危亡之意。毛傳:“吊失國曰唁。”衛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衛戴公申。悠悠:遠貌。漕:地名,毛傳:“漕,衛東邑。”大夫:指許國趕來阻止許穆夫人去衛的許臣。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zāng),我思不遠。
竟然不肯贊同我,哪能返身回許地。比起你們心不善,我懷宗國思難棄。
嘉:認為好,贊許。視:表示比較。臧:好,善。思:憂思。遠:擺脫。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bì)。
竟然沒有贊同我,無法渡河歸故里。比起你們心不善,我戀宗國情不已。
濟:止。閟:同“閉”,閉塞不通。
陟(zhì)彼阿丘,言采其蝱(méng)。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zhì)且狂。
登高來到那山岡,采摘貝母治憂郁。女子心柔善懷戀,各有道理有頭緒。許國眾人責難我,實在狂妄又稚愚。
陟:登。阿丘:有一邊偏高的山丘。言:語助詞。蝱:貝母草。采蝱治病,喻設法救國。懷:懷戀。行:指道理、準則,一說道路。許人:許國的人們。尤:責怪。眾:“眾人”或“終”。穉:同“稚”,幼稚。
我行其野,芃(péng)芃其麥。控于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我在田野緩緩行,壟上麥子密密遍。欲赴大國去陳訴,誰能依靠誰來援?許國大夫君子們,不要對我生尤怨。你們考慮上百次,不如我親自跑一遍。
芃芃:草茂盛貌。控:往告,赴告。因:親也,依靠。極:至,指來援者的到達。之:往,指行動。
此情此景,個中酸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05
最后,許穆夫人順利見到了衛國王室家人,還有一部分殘余百姓,暫時安頓在邊境處。許穆夫人一邊安慰鼓勵大家堅定信心,度過艱難時期,一邊提出向齊國求援的建議。
為此,許穆夫人又踏上齊國土地,想方設法見到齊桓公,序以舊情,陳述危急,曉以道義。齊桓公同意出兵,并派了王子親自率大軍出征,很快趕走侵略者狄人,幫助恢復衛國。
衛國人支持許穆夫人的兄弟做了國君,此后衛國延續400多年。
衛國滅國之際能夠恢復國家,實屬得自許穆夫人赤誠愛國之心,更是她不計付出、勇于犧牲的愛國之舉。
從歷史看,有一位女性可以媲美許穆夫人,這就是果爾達·梅厄,以色列國的創立者之一,人們習慣稱她為梅厄夫人。在英國首相撒切爾未被稱為“鐵娘子”之前,果爾達·梅厄被外界認為是一位以色列的“鐵娘子”,她還是首位以色列女性總理,也是世界上第三位女性總理。
梅厄夫人的功績可以參考第一次中東戰爭。當時新生的以色列國剛宣布成立第二天,65萬阿拉伯聯軍就攻打以色列,以色列軍隊不但人數少,還是一些民兵,雙方軍隊數量極為懸殊。眼看著以色列要被吞滅了,這時聯合國通過了停戰協議。以色列梅厄夫人飛往美國。向美國猶太人募捐。
她說:“國家正在流血,錢就是以色列國的救命錢!”許多猶太人是美國有名的銀行家、企業家。以色列在美國買下了二戰時使用的飛機、坦克等武器。他們拆開飛機,用商船運回以色列。一夜之間,以色列有了空軍。停戰協議一結束,以色列的飛機轟炸阿拉伯聯軍的進攻部隊。阿拉伯人正在等待勝利,卻成了失敗。此戰阿方死亡1.5萬人,以方死亡6千人,阿拉伯國家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擔當了自己的羞辱。
許穆夫人沒有成為政治家,但是她以自己的大無畏實際行動,為自己贏得了政治家榮譽。而且,她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對祖國的熱愛,對國家的祝福,寫進了詩歌,傳頌至今,成為美麗詩人。
任歲月滄桑,家國情懷不變,任歷史無常,不屈精神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