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半月的非洲志愿者經歷教會了我什么

題記:泰戈爾有一句詩,“世界對著它的愛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摘下了”。我想它的意思是,只要你內心富有愛,勇敢地對這個世界付出你的愛,你就能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到世界回饋給你的愛。這是一個半月的非洲志愿者經歷帶給我最深的體會。

今年四月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名了AIESECx百威的真我體驗家,從面試,準備材料,匹配項目,采訪培訓,到出發,一步一步都是憑著直覺,跟著內心的渴望走。依稀記得出發去摩洛哥的前幾天,我突如其來的焦慮和恐懼。這一方面來自于朋友們的各種“善意的提(kong)醒(he)”,另一方面來自于自己對未知的不確定和不了解。盡管我并不是第一次獨自一人出行,但卻是第一次獨自一人出國。要離開長久以來的舒適區,去一個與自己熟悉的文化,宗教,環境,和生活方式都截然不同的世界里生活,總是有些戰戰兢兢。然而這種恐懼并沒有持續很久,在切實地踏上行程之后,一切都變得輕松愉快,甚至令人激動。原來,有些可怕永遠只存在在人的想象中,停留在原地永遠也收獲不了未知的驚喜。

?“帶著同理心做志愿者,而不是同情心”

Cultural Complex El Ghali是我所工作的NGO,位于卡薩布蘭卡的貧民區,Sidi Moumen。每當我告訴摩洛哥人我在Sidi Moumen做志愿工作時,它們總會大吃一驚,一方面善意地提醒我那是全卡薩最窮最亂的地區,另一方面對我的勇氣和志愿服務表示贊許。我起初不解,后來才得知,2003年和2007年在卡薩發生了兩起嚴重的自殺式爆炸事件,恐怖分子均來自Sidi Moumen貧民區,這使得這個地區在當地人心中成了一個不愿走進也不敢走進的地方。貧窮和社會排斥是促進暴力和極端主義行為滋長的根源,它們體現的是被邊緣化群體的絕望,當地人的反應給了我充足的理由去保持警惕,也賦予了我去用心去做好志愿工作的意義。

工作的第一天,Director帶著我們來自不同國家的志愿者一同參觀,她是一個雷厲風行的女人,這一點從她說話的語速和走路的速度就可以看出來。她告訴我們,這個NGO是由一個極具公民責任的慈善家庭建立的,父母和四個孩子將一生都奉獻在公益事業上,致力于改善Sidi Moumen地區的教育和健康,為摩洛哥的教育和人民健康做出貢獻。從其他工作人員口中我還得知,她自己也是一個極富愛心的人。從小在華盛頓生活和長大,家境優越,原本在華盛頓,迪拜,阿布扎比都有很好的工作機會,然而她卻選擇回來自己的祖國投身于公益,并有志將一生奉獻于此。他們其實一樣令人欽佩。

這個NGO的設備極其完善,圖書館,舞蹈室,繪畫室,音樂室,游樂區,廚房,禮堂,影院等一應俱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嬰兒室,看著那些在搖籃里的嬰兒,有的熟睡,有的睜大眼睛望著我們。就在所有的志愿者都表露出同情或者感觸萬分的目光時,Director嚴肅地對著我們說,“你們必須清楚,她們不是孤兒,請不要同情她們,他們有父母,只不過他們的媽媽為了能出去做事情掙些家用錢,所以把孩子送到這里來接受專業的照顧,她們下班之后就會把孩子接回去的“。

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同情心有時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悲憫,并不值得提倡。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帶著同情或者憐憫心來做志愿工作,同理心才是我們該給予的。在英文里,這是sympathy和empathy的差別。同理心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理解到,即使有些人居高樓享盛宴,有些人處窘境受饑餓,他們在被世界對待時,都應該是平等的。理解到,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我們多么努力地劃清界限,表明我們的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環境,教育等等有多么不同,本質上,我們都是一樣的人類,都渴望愛,和平,美好的生活。

?“真誠和熱情是這個世界的通行證”

夏令營的孩子們年齡在6-12歲,大多只會講摩洛哥語和法語,少數會一些英語。我問Director,“這些小孩子們都只會說阿拉伯語和法語,志愿者們大部分只會說英語,上起課來該怎么交流?她的回答簡單有力,“你要知道小孩子們很純真,只要你對他們微笑,大聲跟他們講話,他們就會聚精會神的看著你。只要你用心,你就能感覺到他們需要什么,他們喜歡什么,討厭什么,你總可以找到辦法和她們交流的”。

于是我便開始準備夏令營的語言課內容,找音樂,找視頻,想互動游戲,學一些簡單的阿拉伯語和法語。忐忑的上完第一節課之后一切都變得十分順利,他們上課的積極熱情更使得我對每堂課都充滿了成就感和信心。和小孩子們從陌生到熟悉似乎只需要短短一天的時間,打破隔閡也只需要一個晚上的準備,到第二天她們就會大叫的名字沖上來和我擁抱親我的臉頰了。那種變化讓我明白,有時候,比語言更重要的,是交流的欲望。

我還有一個“特別的“學生,21歲,大學生,來這里自習已經半年的時間了。他知道我們是志愿者之后,向Director提出希望能有一個志愿者能陪他練習英語口語,于是我就成了他的口語搭檔。從他的口中,我對NGO的了解又多了一些。他告訴我這里經常舉辦很多免費的藝術文化活動,比如音樂會,講座,運動會,美術展覽等等。一年只需要12美元就可以來圖書館學習,使用這里所有的圖書資源。報一個藝術培訓課的學費都很低,例如為期一個月的跆拳道訓練班只需要10美元。

他是一個在Sidi moumen出生和長大的人。出于好奇,我問了他對Sidi moumen的看法。他臉上有一瞬間的窘迫閃過,但很快又露出笑容。這讓我十分后悔問了這個問題。他說了很多但我一句都沒聽懂,因為他著急之下說的是阿拉伯英語,之后他用Google翻譯告訴我,”Sidi moumen是很窮,這里集中了卡薩所有的避難所,有很多無家可歸的人,沒有生活選擇的人,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人”。他寫道,“但是,Sidi moumen很安全,不像別人說的恐怖,你住的地方很安全,你不要擔心,也不要害怕,摩洛哥人歡迎中國人,摩洛哥是你的第二個國家“。項目結束的最后一天中午,他叫我們所有的志愿者在餐廳等他。一個小時之后,他從家里端來了一大盤的Couscous,(Couscous由中東小米和各種蔬菜和肉類烹飪而成,是摩洛哥人每周五必吃的傳統食物,通常是很大的一盤供整個家庭享用),給所有的志愿者吃。這樣的真誠和熱情著實令我感動。

“志愿活動首先改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這段經歷里最有意思地部分之一是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或者本地人交流。在和他們聊天的過程中,我開始認識到別人是如何看待中國和中國人的,有時候會因為別人的偏見和刻板印象等感到生氣或者沮喪,但更多時候我對所有信息對我大腦的刺激感到興奮。我開始思考更多,我的認知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嗎?我和他在討論的是事實還是各自的觀點?我們的分歧之處有多少東西是我不知道的?有多少信息是我從他那獲得的?這個世界的復雜之處在于信息地不完全和不對稱,于是交流觀點和信息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它激發你思考和反思,防止你一葉障目。


從公寓到上班的地方,一路上會經過很多咖啡館,小商店,銀行,面包店,超市,清真寺。作為一個中國面孔,走這一段路是引人注目的,每天這樣走著走著,似乎這一條街的人都認識我了。經過的時候常常會對我微笑打招呼,漸漸地我也會和它們說Salam(你好)。對一個地方從陌生到熟悉,從警惕到放心,需要一點一滴積累信心,而給我信心的大概就是這些人了。

我曾抱著激動的心情開始我的志愿工作,自大地想著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改變些什么。然而最終,從他們身上學會的,比我能教給他們的還多得多。柴靜在《看見》一書里寫道:“很多道理我們知道,但我們從未真正感覺到。知道和感覺到是兩件不同的事“。與他們的相處和生活點滴構筑起了我這一段無法復制的經歷,它教會我熱情和真誠,教會我無論何時都要施與自己的愛心和表達自己的感恩,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放下偏見和刻板印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