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劉同志看了部教育題材的電視劇,說了些家庭教育和學習教育的小故事,感覺挺有意思。
其中有個片段,一位初中生救助了一位自己摔傷的老太太,把老太太送醫院,還墊付了1500塊錢都醫療費,誰知老太太不但不感激,還說是孩子撞傷了自己。老太太的家屬對孩子和家長大喊大叫,要求孩子賠償老太太醫藥費5萬元。
因為事發地沒有攝像頭,一時間找不到證人,警方也無法判定哪方責任。老太太一方一口咬定就是孩子撞傷的,還將賠償金額提高到30萬元。
此事則引發了全社會的爭論,部分群眾想當然地認為肯定是孩子撞傷了老太太,不然孩子為啥會救助老太太,為啥會墊付醫藥費,孩子一家陷入困境。
好在,最后通過公交車的攝像頭還原了事件真相,孩子確實是在做助人為樂,是大好人做好事。
事件真相大白后,孩子父親問孩子,兒子,如果再遇上這種事,你會怎么辦?
孩子低著頭走了,走了幾步,沉思了一會,回過頭來說,如果再遇上這事,我還會救,但一定會先拍攝好視頻,證明自己。
感覺孩子的回答,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經過藝術加工的回答,或者說,是一種政治正確的回答。
怎么回答重要,怎么做的更重要。
不管怎么回答,相信如果遇上過一次這種事,大部分人再遇上這種事,都會躲得遠遠的;不僅僅是遇上過這種事,就是聽說過這種事的人,大部分也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救與不救,各人心里自有答案。
類似事件,似乎南京就發生過真實案例,只不過救老太太的不是孩子,而是位成年人,似乎還經過了法律訴訟。
南京那個事兒,對社會損傷很大。
既然救人有風險,就必須救人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