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大道理都懂,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懷有僥幸的心理。阿Q式的自我安慰的結果可能與預期相反。
今天中午,老李對我說:“我今早給辦公室匯報工作進度,王工突然問我下步是什么,以前他從來不這么問我,總是不等我匯報完就說‘好了,我知道了’,今天則有點不同。”我問他事情的經過,他告訴我說:“我昨天給站長請假時說我要去醫院一趟,但我沒有給辦公室請假。”想了想又說:“我和王工關系很好,而且我一會就回到崗位了,先不給他說了吧。”他的話語里帶著不確定性,神情也是有心事的游離狀態。于是我建議老李再打個電話講一下,說明情況。我的理論依據是墨菲定律:“你所擔心的事情,一定會發生”。老李接受了我的建議,打過電話后對我說,他這下徹底放心了,以后也不會因這事讓人揪住不放。而且王工的那句“你一會兒就回去了,沒事的”消除了所有可能的隱患。
有些事情,做錯了就是做錯了。當你意識到、當你感覺到問題所在時,就應該立即馬上想辦法補救,而不是心存僥幸,這樣做的結果至少可以讓自己的內心里不會因此患得患失,也更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
哪怕是亡羊補牢,也會讓人有被尊重的感覺。回過頭來想一想這件事,其實現實中,我們都有過類似的情形,當時心懷僥幸,之后又放不下面子,最后只能后悔當初。如果老李不做事后打電話的補救措施,至少在老李的心里是有擔心的,也會打破他以后和同事和領導相處的模式,甚至導致原本很友好很融洽的關系因為心里這一僥幸的存在而走向另一個極端。
另一件事發生在我的同事田雨身上。有人打電話到我們的領導那里,說田雨班組的員工把垃圾倒在垃圾房的外面,環衛工人發現后找到田雨提醒卻被惡言相向,鬧到被圍觀的地步,領導只得抽身前往調節,更為無奈的是,此事最終是以領導代替道歉結束。
就事件本身來講,亂倒垃圾這種行為本身就有不對的地方,也不符合全民素質提升的要求。不管別人提醒的對與不對,都是亂倒垃圾錯誤在先,如果當時田雨能夠認識到這一點,表示提醒自己班里的員工下次注意,事情也許到此結束了。哪怕田雨干脆找個牽強的理由,有個認錯的態度事情也不會鬧大吧。由此可見,事態擴大升級的導火索取決于當事者的態度。雖然田雨事后到領導辦公室專門解釋過整件事,但卻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老子有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人的心里真的很奇妙,認錯和解釋的結果各不相同,只有真正放下心里的包袱才能開動機器!掩蓋真相,強詞奪理只會事與愿違,讓理想與結果背道而馳。
我們常常說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話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更要落實到行動上,其實無論我從事哪個行業,無論職位高低,都是希望得到尊重和認可的。有句話講得好,叫做你尊重我,不是因為我優秀,而是因為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