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是面臨著諸多選擇,有什么樣的選擇就有什么樣的人生。但人們擔心的往往是,萬一選錯了怎么辦?
1
一起共事多年的我的一對同事,準備辭職到沿海發展。行前需要辦理各種各樣的手續,每天的心緒一直在疲累、糾結、動搖和撕裂中游走。手續辦的差不多了,想想將那么多的同事、朋友、親人,熟悉的環境,都一起拋閃。而到那邊卻是前路未卜。一場接一場的送別宴,惹起那么多的離愁別緒,使人禁不住淚眼潸潸。臨別一起敘話,賓主雙方都滿懷惜別之情。妻子阿霞說,“還不知道這一步走得對不對呢。”
友人寬慰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即便路選錯了,你也要爭取把它走對。”把錯的路走對,這樣的話,無疑給了他們一些暖意和前行的勇氣。半年以后,一家三口逐漸適應了新的生活,良好的自然環境,優質的教育資源,比這邊高十多倍的工資,兩人事業上都屬于上升期,他們慶幸自己邁出了這一步,見到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美女作家周沖,決絕地離開體制。“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從月薪3000+,到月薪10萬+;從終日自我懷疑,到隱隱為自己驕傲;從迷茫、憤懣、怨懟,到堅定、強大,幸福……”做出離開體制的決定,她認為是自己一生中最最正確的選擇。當然,她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這種努力是促使事情發生轉化,壞事變成好事的必需條件。她對自己說“要死磕到底”———不論每天身體舒服不舒服,生活中遇見什么事,也不管情緒好不好,堅持每天持續更新公眾號……三個月以后,漲粉30萬,又簽了兩部書稿。離職,這個在很多人看來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選擇,硬是被她走成了康莊大道。
2
某中學規定教師子女可直升奧賽班,與全年級最優秀的學生一起學習。這讓孩子并不是特別優秀的教師家庭,很是糾結。進去吧,怕孩子起點低跟不上,到時候再從奧賽班出來,就不好看了;不進去吧,覺得好好的福利待遇,自己白白放棄了,心有不甘,也使孩子失去了和最優秀的同齡人成為同學的機會。
一名老師力排眾議,堅持讓自己成績并不出色的孩子進了奧賽班。他說,“第一,你不讓他逼自己一把,他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潛力?老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區,怎么能由弱弱的變成杠杠的?第二,我們做父母的,要給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我們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長,但幫孩子做好規劃與指導,是父母的責任。”結果兩年以后,這個孩子遇見了越來越優秀的自己,最終考上了國內一流名校。這條路選錯了嗎?對與錯,也許因人而異。有的人能走得通,有的卻未必,人的自身因素,價值觀、判斷力、意志品格等,起主導作用。
一個各方面條件都還不錯的女孩,眼看著被父母愁嫁,不成想被一富二代追到了,熟悉他們的人,有人驚訝,有人艷羨,有人不屑,但基于對二人的了解,多數人不太看好這段婚姻,認為她怎么會……他呀。果然懷孕期間女孩就來哭訴,數說男孩的種種不是,不知體貼,唯父母命是從等,總之就是不把她放在眼里,跟他這種人過還有什么意思。
事已至此,我只能勸和不勸離。我說,你看,你手里現在有一把“好牌”,很多人羨慕都來不及呢,你要爭取把這副牌打好才對,人家抓到爛牌的還能打出一副好牌呢,何況你呢?女孩兒終于破涕為笑。但后來兩人經過無數次劇烈的爭吵,最終還是離了,那時孩子還不到1歲。不管女孩的選擇是對是錯,婚姻最終都沒有走向圓滿。究其原因,其實兩人處在極不平衡的關系中,需要女孩有足夠的智慧處理復雜的家庭關系和兩人關系,但這顯然超出了女孩的經驗所能掌控范圍,她沒能使事情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3
路有對有錯嗎?對的路可能走偏,錯的路也可能走正。在此所謂錯的路,往往是別人眼中的夢想與才華不匹配,目標與能力不相稱。怎么辦?那就拼了命去靠近自己的夢想,去接近自己的目標。
澳大利亞未來學家艾利雅德曾說,“未來不是一個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一個我們要創造的地方;通向未來的路不是人們找到的,而是人走出來的;走出這條路的過程,既改變著走路的人,也改變著目的的本身。”我們選擇了自己要走的路,這條路也在不斷地影響和塑造著我們。選擇本身即意味著改變和成長。不管怎么著,也要把自己選錯的路給走對了,把堵的路給走通了,向你周圍的人證明: ?此路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