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接受了自我的不完美,所以逐漸建立了真正的信心。(鴨湯)——陳坤
昨日傍晚對雞湯文的討論,讓我這個對雞湯無感的人,打起興趣去了解了一番。找來一碗鴨湯作為題記,聊以解饞。
我想,最初寫故事或表達經歷和感受的執筆者,并沒有刻意把它們當做雞湯來寫。我們從故事中汲取經驗、態度以及安全感,它能使我們獲得感同身受的歡愉。它讓人產生共情,形成積極的精神氛圍。對于能讓我會心一笑的言語,我會轉發或點贊,表示認同,倒是從來沒有將它往雞湯這個標簽上靠。
吾之拙見,心靈雞湯的定義,從來都是讀者賦予的。
但世人多趨利,今人尤甚。如今的雞湯泛濫成災,推動的更多是那些希望博人眼球的媒體人。
現今不乏好文,但很多時候,寫者缺乏誠意與嚴謹,導致雞湯文或東平西湊不成邏輯,或無病呻吟浮于表面。更甚者,嘩眾取寵,只為博得點擊,毫無見地。另一方面,網絡信息的爆炸,讓讀者對文章的選擇更加挑剔,若沒有獨到之處,難以被接受。
現如今雞湯文這個概念,猶如只加雞精的熱湯,大大降低了營養。它從褒義變為貶義,可媲美手撕鬼子的抗戰神劇。那些誠意滿滿的優質好文誰還敢自稱雞湯?
很多時候,我們感慨與總結自己的經驗,與眾人分享,是一個私人的值得稱贊的行為。但我們永遠不能用個例,去詮釋整個世界。
大學的時候,我給心理學老師整理過一段時間案例,是一個個小故事,匯聚成集。起初干勁十足,時間一久,便覺得膩味。故事也只是故事,就算是真實存在的,真正成功的,和我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又有什么關系呢?特定的環境、遭遇、性格,成就了這個人,我們可以學習其中的方法和態度,但誰又能說,它一定是對的,對我們每個個人而言一定能成功呢?
當然,不同的人又不同的理解。讀者與作者的緣分,不是他人可以言語插手的。或廢話,或激勵,或干貨,或迸發思維火花,還有因自身局限所不能理解的“胡話”。
我們反感雞湯文,更多的是反感它的膚淺,或者是對觀點的異議。
所有的證據都是為了觀點而存在的,我們有沒有去懷疑過那些證據是否真實,那些對證據的解析是否合理?最讓大眾所知的便是,“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而原文卻是,“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又譬如,世人都知“學海無涯”,那有多少人考慮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大多名人名言,節選片段來解釋,用以服務自己的觀點。如此的套路,你可避過?
絕對化的標題,猶如逼迫與綁架。
“你幾歲之前一定要做的幾件事”之流,太過絕對,太過自以為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是常事,好師者無自知之明,卻是害人害己。新出臺的廣告法都嚴禁決定性用詞,作為一篇指導性的文章就不能嚴謹些嗎?
好吧,我承認,在這個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社會環境下,一家之言,如同浪花,不如做好自己。
作為讀者,怎能不分辯雞湯文對自己是否適合。雞湯文剛喝就會飽,是適合長途跋涉中的人激勵自我,作為標桿。但若是只想想不行動的矮子們,喝完過幾個小時又餓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們需要的是切實可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動起來。喝湯要對癥下藥,得看看是否適合自己,不然吃死了算誰的。
雞湯不涉及方法論,救急不救病,更多的文章邏輯不嚴謹,夸大了主觀能動性。
這幾日我在聽一個習慣養成的課程,戰隼的《100天行動力》,里面許多科學實驗,讓人聽得昏昏欲睡。但不可否認,其中總結出的原則和方法,對堅持去做一件事情有著能讓人明顯感受得到的影響力。具體的指導,有更多技巧、方法,能讓我們更容易地改變起來,而不是干巴巴地喊大話。
“老板,來碗雞湯,不要湯。就算沒有骨頭,怎么也要帶肉啊。”
不愛喝撒了就是,若能從他人經歷感悟中有所得,便是吾之幸事。
初寫議文,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