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聽圣經故事,是在很多年很多年以前,在一位信仰上帝的英語老師家里。那時,日光搖曳著小樓外高高大大的老榕樹,那抹透過木窗玻璃的寧靜,伴著講故事起伏而又柔和的音調,在踩上去隱隱嘎吱作響的暗棕色木地板上,鋪灑開來。
對于很多故事里具體的情節,已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淡忘了。印象很深的,卻是自己當時一種很奇特的心魂經驗——覺得每一個故事都是那么不可思議,卻又隱隱約約地相信,一切本該如此。
或許,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真的”還是“假的”,他們有著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是依據成人的“科學知識”和“歷史考據”,而是有沒有觸動到ta的內心深處,有沒有喚起ta的共鳴。
和圣經的重逢,已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翻開書,把每一個章節,細細品讀。很期待——這些故事會給九歲的孩子們帶來什么樣的心魂經驗? 又會給自己,呈現一份什么樣的生命禮物?
先來談談,為何要在孩子九歲時,帶入創世神話。
九歲的孩子,自我意識發生了質的飛躍——他們開始在心中發問: “我從哪里來?”
創世神話的帶入——從西方的舊約圣經,到中國的黑暗傳,都給九歲孩子一份來自生命源頭的安心——那來自宇宙原初的大愛、那永遠不會離開身邊的光的指引。
一旦開始發問“我從哪里來?”,九歲的孩子會逐漸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開始隱約覺得自己跟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有距離。。。這些嶄新的體驗,使得九歲之前那由模仿而學習的模式,悄然地發生著改變:
九歲的孩子,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都非常需要“權威”的指引。和一二年級時有所不同,九歲孩子內心所渴求的,不再是無盡的呵護和懵懂的跟隨、模仿,而是力量——能真正能引領他們踏上獨立、自由之路的力量。
這力量,來自身邊成人清晰的“吾”。
而何為清晰的“吾”?
那是清明的思考
那是不盲從的勇氣
那是面對真實的決心
那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信任
。。。
約瑟,從身披彩衣的父親的寵兒到被賣到埃及的奴隸。與家人分離,面對日復一日的苦役生活,仍有力量面對生活的變故; 面對被殺的威脅,仍有勇氣堅守自己的信仰。在埃及,他先是幫助法老的內臣護衛長把家業打理得井井有條,又在一次次解夢贏得法老的信任后,幫助埃及人度過了七年的饑荒。
如果沒有清晰的“吾”的指引(在圣經中,“吾”的力量,化作上帝的啟示和神力),這力量從何而來?
對于剛走出伊甸園的九歲孩子來說,“我從哪里來?”的問題后面,接著是下一個問題——“我要到哪里去?”
或者說,如何去面對從天堂到人間的巨大變化?
當約瑟被哥哥們扔進枯井之后; 當他被賣到埃及成為奴隸之后; 當他蒙冤下獄之后。。。在一次次看似毫無希望的情況下,要往何處去?
人人都在談“九歲危機”
九歲,應該帶給孩子什么呢?
是把“危機”看做“危險”,盡量保持安穩不變的生活,好讓孩子波瀾不驚地度過這一年?
還是抓住這個“機遇”,陪伴孩子一起勇敢地面對生活中可能的變化,借此讓孩子內心的力量一天天生長、強大起來?
作為老師,喵常常在想——我們能帶給孩子什么? 我們又無法帶給孩子什么?
“我從哪里來?”
“我要到哪里去?”
這兩個問題,在三年級的每一門課程中,都或多或少地給孩子以指引。
而另一個問題——“我是誰?”,或許需要每個九歲的孩子,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去認真回答了。
201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