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獨居在香港的我,自然會在中秋夜和媽媽痛快地,聊幾句,對,就幾句:
“媽媽中秋節快樂”
“今晚和朋友吃飯嗎?”
“沒呢,才下班”
“你是不是該換個男朋友?”
…..
“媽,見面詳聊。”
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但僅一個問題加上對媽媽的了解,這個問題背后會是成千上萬個字的談話總結出來的。作為媽媽,面對親朋好友的關心,見證各式新人的婚禮,一個人的思想再堅定也多少會被影響吧。
所以換個男朋友的深層意思大概是,應該找一個可以給你所謂穩定到能結婚且白首偕老的男人當伴侶。畢竟,在極度關注女性適婚年齡的社會里,26歲,好像已經被部分人強行定義成,初老了。怎么寫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內心的感受尤其別扭。
這類問題,討論過的人不勝其數。可是答案終究還是因人而異。而且,單憑我極其有限的生活經歷來探討,根本沒辦法得出個所以然。可是,問題既然產生,我也陷入過思考,就不妨再提上來,梳理一下,希望能引起部分共鳴或是更多新觀點,給我自己來點思維沖擊。
在中西合璧的香港生活了兩年,骨子里還是傳統中國人,但不可否認的,外國友人們給我的影響,存在的。有些曾經無法接受的思想,在經歷過掙扎到理解之后,居然可以內化得如此自然。
對于戀愛關系,我們中國人可能一句喜歡你,就可以確定一段男女朋友關系,一邊交往一邊磨合。而西方朋友們從有好感到確定那種情感是喜歡是愛,再到確定男女朋友關系,這段時間和當中的經歷,可能已經足夠我們中國人談完戀愛進而結婚生子了。
其實這些模式都各有利弊,關鍵是,我們知道自己適合什么。然而很多人無暇思考,就一頭栽進去,最后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尚年輕,確實想不通,目前的自己哪來能力和勇氣,堅定的走進婚姻這個局。畢竟,在廣告語的渲染下,我們都真的以為,感動就是喜歡,付出就是愛。然而,我們真的懂得純粹的愛是什么嗎?我們又真的知道自己適合與怎么樣的人共度一生嗎?
很多前輩依然會說:
女生沒有必要那么能干的,照顧不好家庭,老公不會回家的;
女生在家當一個賢妻就好了,能體諒老公工作辛苦就好了;
女生還是找個有錢男人嫁了就好了,年紀大一點沒關系,十幾年也不算什么差距;
最后找一個愛自己的人過一輩子就好了,很難找一個像兒時那么兩情相悅的了…..
......
所有來自過來人的聲音都如此,真實而悲觀,當中有些還不免幼稚。
首先我們都要明白任何關系里的個體,都是獨立的。不論男女,其實都需要一個能夠一同對抗生活難題又能互相逗樂的伴侶。
戀愛和婚姻,其實也是協作共進關系,我們可以一起打掃一起逛超市一起煮飯一起照顧貓狗,我們已知的可以一起進步,我們不懂的可以一起學習。并非,我彎腰拖地時,你心安理得的躺著看電視,還嫌我出沒擋著你視線。而我如果沒有在職場中努力過,怎么能理解丈夫最終被提拔的喜悅,我如果沒有每天面對兩個電腦屏幕畫圖的眼疼,怎么會了解那種每天面對八個熒屏的工作有多累。
只有真切經歷過,才能真正的懂得。
最后只選擇嫁給愛自己的人,大多只是找了個舒適圈吧?或許是經歷過感情創傷而選擇退避,或許從未體驗只想匆匆了事。我還小,但我的倔強告訴我,就算跌倒了千百次,你還是可以坦蕩地去愛一個人,不需要真的每次都飛蛾撲火,最起碼離開時可以毫無遺憾。因為錯過就怕,真的有必要嗎?因為等候很久或是尋覓很久還是沒有辦法遇上,這就放棄了嗎?求職的時候也是這么沒有倔勁嗎?
成年后,我們都明白,遇見一個互相吸引的人有多難。不是那種一個眼波飄來就可以身體結合的吸引,而是我一個眼神你就說出我腦子里的語句的吸引。難,不代表沒有。如果固有朋友圈里沒有看到,那就跨出一步呀,你知道自己適合怎么樣的伴侶的,你知道的,是知道的,那就去那個可以看到可能性的圈子里成長呀。
就我自己而言,到了第25個年頭,我才開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可以選擇什么和承受什么,也是到了第26個年頭,才真正的為自己去生活,去實現一切自己夢想的。而下一年頭,我還需要不斷學習和發掘,去汲取更多養分,好讓自己可以成長到,能夠與以后的丈夫平視且互相扶持,能夠成為子女的大姐姐和好朋友。
什么時候戀愛,什么時候結婚,什么時候生孩子,這些都不會有準確的時間點,我們要學會等待,享受長時間線中的樂趣。
媽媽問的是不是該換個男朋友,其實我并沒有男朋友,只是在珍惜那個我所說的互相吸引的人,珍惜能讀懂對方眼神的彼此,珍惜理解對方事業野心而給予鼓勵的知己,僅此而已。因為知道兩個人的發展目標在不同方向,至少目前沒有足夠的膽量,將兩條軌道交接重疊。
所以,我可以慢慢等,我的婚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