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卻從未感動過。”這句耳熟能詳的歌詞,我們都知道。
多少騷年,無數次被男神女神拒絕,貌似都是會拿這句話給酒精佐料,麻痹痛苦。
為了你,鐵哥們的生日沒去;為了你,深夜狂奔10公里買豆花;為了你,大冬天樓下苦等五個小時。你咋就一點感動都沒有呢?
為了你,閨蜜的活動都取消了;為了你,天天做飯洗衣拖地;為了你,連保養都少做了。大姨媽來了你TM就會一句:多喝熱水?
只是愛情如此嗎?不止,親情也類似。
媽媽痛苦的是,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叫你聽話好好學習是為了你好,你偏偏對著干!
孩子痛苦的是,我已經很拼命地按你說的做了,我已經拼命在學習了,可是你從來就不滿意!
上下級之間呢?也像。
總是想你做多點,學多點,期待你早日成長,就可以幫我分擔點。你動不動就說走人!要走趕緊走!
總是拼命加班在做,功勞都是你的,我也不指望了。看在苦勞的份上,你贊美一句會死啊?
我們來做一下區分。
1、這樣的付出不是無償的,是期待回報的。
經常說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得不到回報,情緒就會上來。
九點領導力里面講到付出的因是“自私”。沒錯,付出的根本動機是自私。
那圣人的付出也是自私的嗎?不是無私嗎?這不是矛盾嗎?孔子、德蘭修女、甘地和馬丁路德金這些圣人難道是自私的?
不過又要區分一下,自私在哪個方面。
圣人的自私,指的滿足心中的愉悅。
用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看,可以勉強說是自我實現。用理解層次來看,則應該是精神層面(李中瑩老師說的是系統層面,也就是我和世界的關系)。
所有的付出都是自私的,關鍵看你是滿足了自身的需求還是期待對方給予回報。
當你在付出的時候,已經暗自期待回報的話,基本上就已經給自己挖了個坑。
因為對方回報了,ok,那萬事大吉。
如果對方沒有回報,好吧,很可能就變成了受害者。指的就是“你卻從未感動過”背后的情緒。
2、這樣的付出只是自嗨,根本沒了解對方的需求。
假設一個場景:
B君找了個新女朋友,然后對方告訴你渴了。你拿了可樂、橙汁和雪碧,對方不稀飯。你又泡了茶、倒了牛奶、攪拌了咖啡,對方依舊搖了搖頭。
B君心里嘀咕:你妹,矯情。
對方心里嘀咕:這人怎么從來不問我喝啥?倒杯熱水就好了。
過了一段時間。
女朋友大姨媽來了,B君一天十次微信電話體貼溫馨地提醒:多喝點熱水哦。
然后女朋友就給B君發了個微信鏈接:《喝你妹的熱水》
B君心里嘀咕:媽蛋,又是你說不喝飲料,要喝熱水。
對方心里嘀咕:我是要熱水嗎?傻帽,我只是要你的關心!
你以為你付出了很多,其實根本不是對方想要的。
從銷售的角度來說,你根本沒有滿足顧客的需求。你羅里吧嗦介紹產品,給顧客倒水,噓寒問暖,送顧客禮品,當成上帝。結果人家根本就不想要買這種產品。白搭。
最后總結一下。
“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卻從未感動過”是種受害的情緒狀態。
避免受害的做法是:
1、如果你期待對方回報的話,就不要說自己是在“付出”,應該改為“投資”。
當你明白“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時候,你就不會說,“為股市付出了那么多,股市卻從未感動過。”你只會說,我怎么那么倒霉 。
當然了,懂得區分“付出”和“投資”的人,股票虧了依然會心情失落,捶心捶背。
這個做法依然會痛苦,但唯一的好處是,我們不會把責任推給對方了。
承擔后果也是成熟的表現嘛。(聳下肩膀,我笑了)
2、先了解對方的需求,然后再去“付出”。
射箭找靶,騎驢找馬,清晰的目標更重要。
3、清晰自己的需求。
我這么做,我開心,我樂意。你收不收是你的事,我做不做是我的事,我又不期待在你那得到什么。這完全是圣人的做法,你我都需要修行才行。
最后,唱上一句: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不感動便算了。
喜歡的,不用打賞,請點個贊。
作者:光頭劉
訓導師&教練
拆書幫廣州小蠻腰分舵拆書家
傻瓜教練訓練營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