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始之前先來說一下昨天寫完新的一周對自己的期待后,有小伙伴狠狠的留言說:看你立下那么多flag,到時候坐等你被打臉。
但我沒有被自己,還有被他的留言嚇到,嚇到了就是處在焦慮中唄,我上周學到了一點,當焦慮的時候,提醒自己:這沒有用,要馬上開始去做點有用的事情。于是早早就該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李笑來說焦慮沒有用,唯有去做點有用的事情才有用。
尹航有個分享也很有有趣:成長之前,無計可施;成長之后,自動消失,他也是再說我們總是糾結,焦慮的各種擔憂,困擾。
這些觀點,當我們處在焦慮中的時候,有時候不容易沉靜下來讓自己想的足夠明白,可能會覺得這些話看起來對幫助我們當下的情緒,并沒有多少用。
讀Scalers 的《刻意學習》時,差不多是有點震撼的關于他最后強調的那一句:如果你不做點事,我的文字對你毫無意義。
2.
可以再接著問,為什么他要這么說,而“做點事”又是指什么呢?
他這么說是因為,只有持續行動才能證明行動的價值,才能讓自己親身體驗到行動的力量。這些只能自己來完成。而做點事,是什么?
他有一個觀點我理解起來是這樣的,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戲都非常豐富,很多個聲音,往各個方向的力量都在拉扯,想要我們多一點注意力對這些糾結,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任各種力量拉扯,可能我們的行動力就是靜止的,就比如,我們會出現各種困擾,焦慮,但行動不起來。
這時候專注就顯得重要,找到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去做,去行動。這里“做點事”就是指這樣的事情。
他舉例說,比如他自己,突然想到不能一直這樣庸碌一生,于是要做點什么,開始寫作。他說做點事不是指我們去尋求訴說焦慮帶來的痛苦,不是玻璃心,是要我們去認清,面對真相,用做事情的痛苦來代替糾結的痛苦。反正苦都是要吃的,寧愿在學習上,成長上受罪吃苦,這樣才好有選擇。
具體的就是要有過硬的真本事,比如英語好就是這樣的真本事,要主動去選擇經歷這些學習的痛苦,這是有價值的。
等我又讀一遍他的這些話,和前面李笑來說自己26歲后就不再焦慮了,因為焦慮沒有用,把這些比較,再聯系起來,會發現S說的更有體驗感,就好像一個人真的走過這過程,他說的,是他在走的過程中整個身心的感受。當我理解后,就會讓我也有代入感。
我自己太理解他說的,要主動在學習上受罪,他還說了一個學習英語的真相,就是快樂教育是扯的,那些市場上多少天保你無痛快速學好英語,是騙人的。
其實他說的,成長只能是自己的事,無論你進了多少社群,你有多優秀的老師,都不能代替你自己的行動。讓我想到了關于語言學習的一個說法:習得。就是英語學習也是這樣,必須積累過這么多時間的獨自練習,它才會內化為你的潛意識熟悉的語言。
3.
還想到什么呢?
既然成長是要主動選擇用做點有用的,有價值的事情的痛苦來代替糾結的痛苦。那就需要我們一開始有心里準備,在持續行動,做點什么的過程,也是一個“痛苦之旅”。我們要有心理預期。
她還說到一點,有時候我們會看到身邊,圈內外可能會有非常厲害的人,我們可能會懷疑自己人生的意義。他的解法是,要知道,大狗叫,小狗也要叫,是小狗該汪汪也要汪汪。但其實我們看到的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的確有些人很牛,但那也是他們自己努力靠時間積累來的,二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牛而已。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成長的練習只和自己有關,不要用別人的偏差認知來干擾自己的認知,我們要用足夠長的時間來觀察周圍的人和世界,更要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尹航曾在新生大學分享過關于刻意練習,他說每一次刻意練習必須伴隨著痛苦,檢驗一個練習有沒有效就去看自己做的時候有沒有痛。
但我們也不要畏懼這些,因為這一切都充滿希望。當知道了我們能主動選擇有價值的“痛苦”時,就會對自己的未來有確定的自信,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