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摩登時代》的書中,有孟小冬一張30年代的精巧小照。照片上的她:前額是齊齊的劉海,眉目之間有股英氣蘊藏,不能說有多嫵媚,但是端麗二字,是符合的。
孟小冬(1907—1977),女,北平宛平(今北京)人,梨園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人稱“冬皇”。是京劇著名老生余叔巖的弟子,余派的優秀傳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孟小冬一生坎坷,1977年在臺灣去世。
又一位民國奇女,我當然也好奇她的情感經歷;如果說她和梅蘭芳結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感情的需要,那么,她跟杜月笙在一起,是出于什么呢?是因為錢?是因為權?還是也因為感情?
杜月笙雖是流氓,但算得上是一個有文化的流氓,“中國第一幫主”,一生叱咤風云,闖得猛、玩得火、斗得兇,寫得一手好字;喜歡聽書,請上海最有名的說書先生,替他講三國、水滸、東周列國等小說;也愛京劇,不光愛看,還請專業的人教授,他早就是孟小冬的粉絲了,一般來說,黑幫老大看上一個女人,毫不費力就可以搶過來,可杜月笙沒有對孟小冬下手。他有多愛這個女人呢?一次孟小冬生病,四處求醫,無果。杜月笙聽聞后派了一艘小火輪,把北京的名醫孔伯華接來上海為小冬看病。孔伯華只給孟小冬開了一個很簡單的方子,就把孟小冬的病給治好了。杜月笙大喜,豪擲十萬大洋給孔伯華。十萬大洋是什么概念?在當時,可以在北京買兩套很不錯的四合院。而梅蘭芳與孟小冬結婚后,不允許她唱戲。杜月笙卻全力支持孟小冬的藝術事業。孟小冬一直想拜須生泰斗余叔巖為師,之前梅蘭芳因為不想孟小冬經常出門,拒絕了。而今,杜月笙出資讓孟小冬實現自己的心愿。孟小冬勤懇刻苦學習五年后,技藝精進。在杜月笙六十大壽的義演活動上,風頭蓋過了伶界大王梅蘭芳。做到了當初撂下的狠話:“我今后要么不唱戲,再唱不會比你差?!?/p>
據《孟小冬 氍毹上的塵夢》書中透露,孟小冬在杜月笙晚年進入杜門,長日與藥罐為伴,照顧風中殘燭的杜月笙,不曾分享杜的榮華富貴。香港氣候一變,杜的喘疾即發,痛苦異常,孟小冬只能強顏歡笑,唱曲給杜聽,只要聽小冬歌唱,杜月笙的呼吸就勻暢許多,舒展皺痛的眉頭,兩人攜手緊握。孟小冬攙扶著昔日上海灘皇帝望著殘陽,享受余暉。
初到香港時,杜月笙曾打算全家遷赴歐美定居,屈指細算,自己全家及追隨門徒兩家,必須辦27張護照,當著杜宅,孟小冬淡淡說了一句:“我跟著去,是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孟同時當眾答應杜月笙說的“我去世后,你就不要再登臺表演”,于是杜月笙下定決心,不顧一切阻撓而實踐諾言,盡快與孟小冬成婚。
在杜月笙堅持下,兩人婚禮在杜宅舉行,宴請的只有杜月笙至親好友,但杜要求要有好的酒席,門徒萬墨林渡海到九龍,把九龍飯店大廚全拉到杜宅辦桌,當晚杜月笙抱病當了63歲的老新郎,孟小冬的臉上也露出難得的笑顏。孟小冬入杜門與世無爭,她本就是人間奇女子。《孟小冬》書中評論,“所以孟小冬之入杜門正是感恩知己,以身相許”,為孟小冬和杜月笙的姻緣下了最真切的定注。
只是“感恩知己,以身相許嗎?”
當時杜月笙明知自己命不久矣,卻又執意在自己臨死之前娶孟小冬意欲何為呢?
原來當時杜是想帶著孟小冬與家人一起遷法,孟小冬那句淡淡地話:“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點醒了杜月笙,他想到自己哮喘日益嚴重,也不知道能活多久。若他死了,孟小冬因為不再唱戲,沒有收入來源,在杜家又無名無分,也不可能分到遺產。因此,他覺得自己有十分的責任給她一個名分。于是,杜月笙不顧眾人的非議,離開了他久臥的病床,在孟小冬的攙扶下,簡單地請客吃飯,算是完成了婚禮。就連他們的結婚照,杜月笙也是坐著拍的。
一是出于對她的責任,也是出于對她的情義,給了她一個簡單但能給后人留下尊重她的婚禮……
這樣一個知她,懂她,寵她,幫她,重情重義,有擔當的男人,我相信不單是“感恩知己,以身相許!”那么簡單。
雖然出自寒門,但做事情對自己的要求極高,一生都是高標準?!笆履茏鲈俣?,也不如把人做好”相信這是他奉行一生的做人準則。
他熱愛自己的國土,關愛貧苦的百姓……捍衛民族尊嚴!難怪當時盛行一句話;嫁人就嫁杜月笙!
一生孤傲的孟小冬最終還是幸福的,她有了真正的歸宿。她選對了一個真正有情有義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