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讀到的王小波
by 漁樵阿飛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王小波
我驚覺我的筆是顫抖的,我的語言是遲滯的,而我的心靈是戰栗的。
------無名氏
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王小波,那是好幾年之前,看到同學的一本大部頭,封面上是一副看起來很正經的人物照和一行楷體大字------王小波全集,閑來無事,便拿來翻看,粗糙的紙張,略顯泛黃的書頁,但是這一切都無法抵抗無聊,終于還是拿著它度過了煩悶的下午和打著手電的夜晚,并且一發不可收拾,用馮唐的話來說就是心頭腫脹。后來幾年的時間,再也沒有看到王小波的身影,直到有一天,聽到這樣的調侃,“你穿的是破鞋”,我們討論破鞋,討論摸起來像蘋果,“人生就是一個緩慢被錘騸的過程”,我們都心領神會,臉上掛著壞壞的笑,嘴角依然賤賤地。江湖上總是流傳著王小波的傳說,可他已不在江湖,仆仆風塵也會被人翻出來,老調重彈,有人隔岸觀火,有人煽風點火,然后就是四處起火,一地雞毛,有人奉若神明,“我們這一代無論如何都趕不上他“,有人視如糞土,”文字寒磣,結構臃腫,流于趣味,小波成于趣味,也止于趣味“,我們總是把王小波推到了人生極境,在冰火兩重天里翻來覆去。
我想,如果王小波看到這些討論的時候,他是否會咂咂嘴呢,或許他會沉默吧,因為“沉默不可怕,說話才可怕”,所以我們才有了沉默的大多數,也許說話也不可怕,但是信口開河那就是你的錯了,道聽途說甚囂塵上,流言蜚語沉渣起,我們期待成為王小波筆下的豬,特立獨行,不設置也不被設置,但我們最后卻都變成了巴普洛夫的狗,聽見鈴鐺就會流口水,我們期望能突破牢籠,卻總是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我們拒絕被設置,卻總是想設置別人,我們拒絕評價,卻總是在評判別人,我們混淆黑白,卻總是以為自己明辨是非,”這輩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個一無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要么你熱愛他的文字,你心中自有一把尺,因為你明白思考的樂趣,思想的自由,文字的趣味,要么你鄙視他的文字,那么你心中肯定也有一桿秤,王小波到底有多重?是不能承受之輕還是不能承受之重。
當你看到這些的時候,或許會困惑,王小波是誰?是干什么的?為什么這么多人在討論他?如果你不知道他的話,你應該去他的字里行間去尋找他,認識他,哪怕只是一絲想法,都會被他塞到他的文字里。在那里,天馬行空的想象馳騁在思維的原野,隨心所欲的故事穿梭古今往來,
其實,你還可以這么大發議論,王小波是個什么東西?
”王小波就是在你大發議論、正襟危坐時,一個坐在角落用一臉壞笑凝視你的那個人,他也許什么都不說,但他什么都明白。因為對于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的精英要好的多。“王小波就是讓你知道文章還可以這么寫的那個人,王小波就是那個告訴你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的那個人,王小波是那個,“不相信世界就是這樣,在明知道有的時候必須低頭,有的人必將失去,有的東西命中注定不能長久的時候,依然要說,在第一千個選擇之外,還有第一千零一個可能,有一扇窗等著我打開,然后有光透進來”的那個人,王小波是那個用黑色幽默的態度面對狗屎一樣的人生的一個人。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騎士,一位行吟詩人,一位自由思想者。"
他一直行走在自由的路上,但他沒有振臂高呼,也沒有奔走相告,更沒有后現代式的吶喊,沒有像陳寅恪一樣選擇了一條“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的殉道式罹難的路,也沒有選擇像胡適一樣“為自由而生,為自由而死”的啟蒙道路,他選擇了一條孤獨,寂靜的路,一條“在兩條竹籬笆之中,籬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牛花,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藍蜻蜓”的路。行走在自由的路上,王小波不是第一個,我相信也不會是最后一個,但他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
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中。換句話說,人是追求理想的,卻無往不在現實中。現實就是最大的枷鎖,生活就是最大的牢籠,用錢老的話來說,生活就是圍城,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生活就是帶著枷鎖在跳舞,或許你是在自我救贖,也許是在自我放逐。自由意味著抉擇,自由伴隨而來的是代價,同時也是成長,哪些是你愿意放下的,哪些是你愿意珍視的,縱使形為所役,但心是自由的。
緬懷一位逝去的作家最好的方式是用心去品讀他的文字,遠比在那里慷慨激昂,爭得頭破血流來得有趣。
我想,多年以后,當我們在讀王小波的時候,或許是他的欣慰,但卻是我們社會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