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全職媽媽,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顧好孩子,但從辭職的那天我就告訴自己一定不能因自由散漫放棄自我,而是利用這段時間一邊帶孩子一邊學習自我升級。
2017年4月就在我彷徨茫然的時候遇到了貓叔小灶群,跟著剽悍晨讀堅持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晨讀感悟,也是那段時間每天燒腦輸出讓我感覺到自己內容儲存量太少,之后斷更了兩個月制定了讀書計劃,7月份小灶群開營之后繼續跟著寫晨讀感悟,每天兩個多小時的思考輸出時間變成了我自己“深度工作”階段。
像我這種24小時全天陪娃的寶媽來說,看似時間很多,但因為大多數時間都被“熊孩子”吃喝拉撒玩占據,如果不能合理規劃,有效利用,自我“深度工作”的時間連續性不能保證。
最開始的階段確實被自己的無計劃打亂過陣腳,早上早起的時間,完成一半就得去做早飯干家務。白天趁孩子自己游戲時,一邊眼睛盯著一邊思考輸出,通常都在中途被孩子打斷。晚上趁韓先生下班陪孩子時間趕緊躲進臥室打開電腦,結果是每次還沒寫完就該給孩子洗漱哄睡講故事。
就這樣在被無數次打斷不能專注完成以后,我瞄準孩子白天午睡時段(偶爾有事需做出調整,比如今天),才能獨享一伙還算長的自我時間,一心一意地完成每日輸出,有所犧牲的是得放棄自己午休時間。舍此顧彼,為自己喜歡而堅持的事情就值得。
之前聽《葉武斌時間管理100講》有推薦25分鐘番茄工作法,即專注工作25分鐘就是一個番茄鐘,工作開始前初步計劃好每項任務需要幾個番茄鐘。每完成1個番茄鐘,短休息5分鐘,完成4個番茄鐘長休息15分鐘,如果每天可以完成8-12個番茄鐘就是高效的一天。
還有吃青蛙的方法,每天選出三件最重要的事情作為你的三只青蛙,先吃掉那只最丑的青蛙(最困難,你最不愿意做的事情)能保證你一整天工作的高效率。
設定軟時限,設定時限就是做時間預算,給所有的項目和任務都設定最后期限,并把它們寫下來。
總之,想要做好時間管理保證好自己的“深度時間”方法很多,只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我調整,選擇自己最適合的方法抵御干擾,科學規劃,才會擁有更多專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