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對現在很多人來說好像都變得沒有那么神圣了,哪怕結婚的那一刻彼此執手相望說下不離不棄的誓言,可生活中稍微遇到一些風浪,便你是你我是我地各奔西東了,仿佛結婚、離婚、再結婚、再離婚,就像小孩子扮家家酒一樣,說分開就分開,既沒有遲疑,也沒有留戀。反觀爸爸媽媽那一代人,無論怎么吵怎么鬧,離婚的卻并不多。這跟現代人缺乏獲得愛的“能力感”有關系。
什么是獲得愛的“能力感”呢?《離婚不受傷》的作者認為:擁有獲得愛的能力感的人,會更加相信彼此的感情,在遇到困難與挑戰時,能夠牽起愛人的手,共同渡過難關。
很多人對感情、婚姻并沒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到了適婚年齡被父母催來催去找個差不多的,或者父母、長輩,甚至朋友覺得這個人挺適合自己就結婚了,他們并不清楚自己內心真正想找的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結婚的對象只是眾多選擇中的一個,而且并不是自己選擇的最好的那個,所以在生活里即使快樂也無法體會到由衷的幸福,而一旦兩個人之間遇到問題,就會順勢把責任推到外界和別人身上,看不到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對一對夫妻來說,兩個人一起面對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才是兩個人成長的開始,也是最終走向幸福的必經之路。可很多人在遇到問題時就把另一半踢出局了,結果自己不但不能成長,還可能不小心弄丟了適合自己的人。我們如何才能擁有獲得愛的“能力感”呢?
首先我們要有自己的戀愛觀和婚姻觀。簡單說就是知道自己擁有怎樣的一段戀情或婚姻會讓我們感到幸福,只有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才會選擇到自己心儀的人,而選擇一個喜歡的人結婚是婚姻的基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親密關系,就會積極地為自己的親密關系成為那個樣子做出努力,這樣的努力越多,就越接近我們心目中完美的親密關系。
其次要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的選擇,并為這個選擇負責到底,只有這樣才不會因為他人的評價、環境的改變或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問題輕易改變對一個人的感情。
最后改變看生活中問題的想法。我們常常覺得問題不好,可如果我們把問題看作一個機會呢?問題不解決是絆腳石,解決了就像被清理的路障,不但不會影響我們到達幸福的終點,還會因為我們合力清理了路障而產生共患難的情義。所以遇到問題時,從問題中找到彼此內心的需求或雷區,或者滿足彼此的需要,或者幫助對方一起面對雷區,我們就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共同成長,讓兩個人之間的聯結更緊密。
祝愿每一對戀愛或進入婚姻的兩個人都能擁有獲得愛的“能力感”,做到“不拋棄,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