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渡口(碼頭)是沿河道兩邊方便人員貨物上下的地方,村里的渡口不知道什么時候形成的,也許從這里開始住人那天起,我們的先祖就開始了過渡。在我很小的時候,渡口還在村下面的那個拐彎處,水面平穩無浪,遇到夏天水小時人們還能挽起褲腿走向河對面,不好的地方就是河的南邊是一片沙壩,在農忙時收的糧食在架子車上行走在沙壩上很艱難。在2000年左右把渡口移到了村頭的位置,為了讓兩邊的碼頭好一點,南邊是村里人的地方還好說一點,北邊是萬春的地方,所以還是費了一番周折,終于讓碼頭順利落成。當時過的船還是木船,船艙不平,上下車極不方便,經??梢钥吹侥莻€人的騎著摩托車滑到河里,哪個人下船太急踩空掉到河里,因為當時條件所致也無法改變,渡口移到上面河面變寬,那時候都是用竹篙過河,往往要把船頭攔出對面位置的十來米的地方在向對面駛去,隨著水流和船頭方向的掌握,過去剛好在對面的碼頭上。平時水小的時候在碼頭的上游20米處的中心點上立一10米高的木樁,在頂端系上麻繩另一頭綁在船上的木樁頂上,只要把船頭攔開,人坐在上面就可以順著水流飄向對面的碼頭上。這個時候就有一種柔風撫面心悠然的感覺,在農忙了一天的人們心中是一種放松休閑的時光。
? ?
? 夏天遇到大水的時候就要三四個人駕船過渡,甚至停渡,這個時候碼頭不見了,平時的河面在這一時間暴漲,站在對面看著河面上的浪花雜物,樹木,水草,一片水草上偶爾停著一只白鶴水鳥,也是一片美景,水浪聲,駕船人的號子聲,上游流下來的木材雜物讓岸邊的人歡呼不已,最大的水漲到村里人家的門邊,坐在門檻上就可以洗腳。時間的痕跡,河床越來越低,這樣的水很難再見到了。碼頭兩岸的路換成了水泥路,木船也換成了鐵船,夏天漲水大的時候裝上柴油機,變成了機動船,冬天水小的時候,在兩邊拉起鋼絲繩,船上裝上滑輪,用一個硬木頭在頂端開個槽,拉動鋼絲繩,在慣性下過渡,輕松安全。沒事的時候我會坐在船上幫船工拉船,吹著風,看著岸邊的風景,甚是自在。
?
? 我在碼頭上長大,也看到了碼頭的變化,駕船人的變動,最初是王敬義父子,他們從村下面移到上面,選碼頭地方,和兩岸人土地的協商,最后到碼頭落成都是他們的功勞,隨著時間王敬義年齡大了,無法再駕船,又換成溝里的彥柱爺,這個當年搞爆破工作的人,有一身好氣力,已經50多歲了,說話走路風一樣的男人,在船上的那幾年,背駝了,說話再也沒有以前那個氣勢了。剛開始的時候我還看到他和一個20幾歲的小伙子打架,小伙子都近不了身。現在卻留下滿臉的滄桑。還有后面的幾個船工,不管是哪一個人在碼頭上,他們都盡自己所能,安全的過渡。不管天晴下雨,風吹日曬,守著碼頭一年的365天。方便這村里人以及下面的周家溝村,拐溝,真佛等地方的人。
?
? 一聲過河了,哪怕是一個人,駕船人也得攔開船頭駛向對面,上柴油機的時候,一個來回接一個人剛夠油錢。我問他們,這樣做虧不虧,他們都說:“都是門上人,不過能行呀,隔山不算遠,隔河氣死霸王,要不是這渡河,從這里進城最多要半小時,他們在那邊叫,還能不過,錢差不多就行了?!贝a頭上每天都有幾十個人來回過渡,忙的時候飯都沒時間吃,只是給人一個方便?,F在村里人越來越少,碼頭沒有了以前的那種熱鬧,可是不管什么時候只要一走到漢江河邊,那個碼頭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影子,一張上船木板,一個船錨,一根竹篙度過了幾千人的人生起點,從這里走出了各行各業的人,走出了先輩們的靈魂和家人的牽掛。也許在數年后我們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駕船公,聽不到那一聲號子調。但是那個碼頭永遠是我們心中的起點。一聲“過河了”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因為我們是碼頭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