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公司手冊制作流程開始了,今年我把手冊制作這項任務交給了下屬去完成,而自己只是簡單負責配合與協調工作,為什么這么重要的任務會交付給下屬,理由其實也很簡單,即我們在2016年產品手冊完成之后,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把整個2015、2016年的手冊制作流程做了系統的梳理,制作了比較完整的流程制作工序及所有相關注意事項。所以,2017年的手冊,更多時間其實是在重復過往的工作流程,把這項重要的工作交付給下屬,一來可以鍛煉她的手冊設計制作能力,另外,也可能讓我空出更多時間去思考與實踐更有價值的事情。
關于2016年產品手冊的設計,我在知乎上有過相關的展示,具體請見:
「把排版做到極致的雜志有哪些?」的回答
而我在主導下屬開始思考手冊的設計時,發現一個問題,即下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如何排版」上,直覺告訴我這樣做不對,于是我思考之后有了如下這篇文章:
一個疑問
我們的手冊的讀者主體是誰?他們關注什么?他們對什么感興趣?他們對什么不感興趣?
如果回答是hr,那貌似我們在花大力氣做「無用功」。因為這些專業的、資深的、精華的、系統的知識,在這些HR們看來,可能就是一句話:
這些內容看起來比較專業,可是我不懂!因為這不是我的專長。
追憶一下平時市場部是如何推廣課程的?
制作各種渠道的宣傳頁面 → 發給hr → hr通過企業內部渠道轉發給自己公司的各個負責人 → 負責人查閱覺得ok → 通知hr報名 → hr填寫報名單 → 其他固定流程。
再來看看我們的手冊里面的東西都是什么?這些東西在設計、制作、排版的時候,我們腦子里面的潛在閱讀對象是誰?
以我個人過往的分析判斷,這些內容,是給懂這些不同板塊的不同負責人看的。
換言之,我們制作出來的手冊,要滿足的對象,居然是:
多個對象。
至于具體有多少個,不清楚,要看:
- 各個企業的內部業務架構模塊的構成
- 各個企業的不同培訓需求
同時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 手冊做的再好看,內容再精致,也不可能達成我們在設計、制作手冊時候的「潛在閱讀者目標」。除非,在手冊制作完畢之前,統計我們每個客戶的企業內部核心部門的成員名單,然后按照每家企業的不同業務部門的員工數量發放手冊!(這里先不考慮成本要求)
- 就目前2017年手冊的內容來看(甚至過往所有年份的手冊內容來看),hr 并非是我們制作手冊的核心重點照顧對象。我們懷有天真的、走大批量發放手冊后的概率思維,理想化的期待這些手冊能夠被那些真正懂我們要表達內容的專業模塊的負責人看到,并且認為這些內容很好,值得為之付費,然后要求企業的hr們聯系我們。
事實上,會這樣嗎?
我們過往所發布的所有的手冊,到底被多少「懂」內容的人看到了?—— 這個數字,可能會讓人感到觸目驚心。
所以,關于賀老師「邏輯連貫」中的互動問答模式,極有可能演變為一種內容自嗨的方式。(嚴格來講,2016年手冊我覺得有很明顯的自嗨特征)
怎么辦?
我的思考:
詢問市場部成員,產品手冊的主流閱讀對象是誰?(我推斷市場部成員大部分成員會認為是hr)
如果市場部的回答是部分hr部分專業人士,我的問題是:
過往你們支持這個回答的實際數據支持是怎樣的?如何論證你們回答的真實性?
【另】市場部有一個可能的回答:我們在每次公開課的時候把手冊發給他們不就好了嗎?
而我實際觀察到的情況是,市場部幾乎所有的成員,都在公開課甚至內訓中閑手冊帶多了太重、沒多少人會看等等理由少帶甚至不帶手冊。(而這個理由,與「手冊的閱讀對象部分hr部分專業人士」的回答正好是矛盾的)
如果確定是hr,那以下幾點需要著重考量:
- 專業內容介紹上的「通俗易懂」,因為受眾群體的特殊性導致。
- 專業內容上排版精美度上的弱化,保證清晰、明了即可,原因同上。
如何刺激hr將這些專業內容「導入」給自己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且導入的東西是專業化內容而不是hr角度理解的內容,這一點需要著重考量。 - 手冊中的內容,嘗試充分理解hr,嘗試以HR的角色互換,以他們的身份去看待2017手冊的各個模塊、內容、排版,而不是現有的專業、資深、系統的角度去對待。換言之,整本手冊的重心都應該圍繞一個主題來設計和排版:
我制作手冊的每一個模塊、每一個章節甚至每一個頁面,讓hr讀完之后,是否會讓他們相對于閱讀前,產生一個明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