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晚起強烈的想去一個地方-烏鎮,其實是去過的,只不過當時太無知,只是去感受了南方水鄉的古鎮,在我看來和周莊、朱家角也沒有什么大的區別。而這次強烈的想去烏鎮,是為了木心。這個名字我去年才逐漸知道,買了他的書,粗粗看了一遍并不是很懂,但是又有很享受的感覺,他的散文極美,極富有哲理。他的詩我卻不懂,但我知道那只是由于自己的無知。
前幾天偶然在嗶哩嗶哩上找到了關于木心的紀錄片,有2部,現在我只看了陳丹青的那一版,名字是陳丹青-我的師尊木心先生,從昨晚看是在地鐵上陸續看,幾次淚目,長長的線路不覺已經到了家,可是還沒有看我,今天早上急著接著在地鐵上看。擁擠不堪的車廂內隨著搖搖晃晃的人流我卻再次淚目,別人可能在詫異,可是我并沒有感覺異樣。這是難以抑制的感情,記錄片中鏡頭跟著神色凝重的陳丹青,穿過熙熙攘攘烏鎮旅游的人群來到先生的故居紀念館。
鏡頭貼的很近,可以看到陳丹青眼睛背后那痛苦的表情,他介紹完一個地方便要停下了坐在臺階上抽煙,長時間的靜默,其實他大部分時間是抽煙的,介紹著先生的生平館、繪畫管、文學館,還介紹了孫家花園、先生的起居室,期間夾雜著他五年的文化回憶錄課程,最后他疲憊的坐在桌子上,一手拿著煙,一手只在頭上,低頭沉思了片刻,才緩緩抬頭對著鏡頭說:現在最關鍵的事情是,文學回憶錄出來了,故居紀念館建好了,接下來是先生的下葬,籌備美術館,之后是整理先生的遺稿,一本一本的出,具體怎么弄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懂文學,他是多么的謙虛。這個紀錄片看能拍攝在2013年,我現在買到的書不知道是不是陳丹青整理的,文學回憶錄還么有收錄,計劃馬上買來看,可是又怕自己看不懂,畢竟他是行走的百科全書,當年上文學課,面對陳丹青們,那么博學的留學生,他一出口別人一臉懵逼,他卻驚訝異常的說你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看到一篇介紹木心的微信文章,后面的讀著留言另外感嘆,喜歡木心的人很多,其中一個人的留言特別難以忘記,他說木心粘著林風眠,陳丹青念著木心,誰來念著陳丹青呢?我對于陳丹青不了解,只是覺得他是個性情中人,他對于木心那種亦師亦友的感情令人欽佩。他的這種忙著籌備老師后世的行為令人感動。
陳丹青對于木心故居紀念館的介紹非常詳細,包括幅照片、每幅畫,每個展覽的創意,他是美術家,整個紀念館是藝術品,是極具美學色彩的,我心之向往,一定要去烏鎮看看先生,我想對他多料及一點,哪怕自己是如此的無知。
2018年1悅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