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
前幾天還總沉浸在自己文字中,不時地感到一陣興奮。今天突然又想刪掉。
為何原因?因為我又想成長!
想歸想,不是簡單重復同樣行為或者思想模式就能獲得同樣的快感。因此猶如對追求幸福用的那個比喻,成了一條追逐自己尾巴的小狗,不停轉圈。上行以螺旋的形式更為恰當。
速度過快,極容易就產生優越感,心里膨脹就會如約而至。
如何破解?
昨天說過,用有趣的眼光和心態去看待問題,真不缺寫東西的素材。腦子里過了一遍,不是沒東西,而是多了一點,犯了選擇困難癥。
忽然產生一個念頭,嘗試冒險,寫點自己根本就沒有一點儲備的東西,可能在輸出的同時,也迫使自己學習。兩不誤!
前段時間接觸到一個知識點,所有科學都不是真理,只不過是隨著發展,越來越接近真理。但數學不一樣勒,據說它是上帝的語言,是科學的靈魂。
估計大部分人和我一樣,認為不想當數學家的話,小學數學就夠對付這輩子了,很多大成就的人也沒有研究數學的經歷啊,好像也沒有聽到有數學家取得世俗意義的大成就,即便有,也不是因為這個技能。反而,歷史上很多數學家,因為研究成果在有生之年未得到認可,貌似比較潦倒。其實研究的整個過程如果有記錄應當都是有價值的。
先申明,我肯定寫不了學術論文和報告,靠百度那就有抄襲剽竊的嫌疑,無更多實際意義。這里只是我個人看法,寫出來有人和鳴我會有興奮感。沒有共鳴,也會自己少一個盲區產生滿足感。僅此而已。
這里本來有兩段的,發現自己寫不下去了,于是刪掉。就以自己目前對數學的理解來寫。要不接著查資料寫六年,估計我就成數學家了。
二八法則。這個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可以通用于非常多的現象,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百分之八十的資源,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做了百分之八十的事,百分之二十的顧客帶來百分之八十的利潤。不勝枚舉。
我百度了一下,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的研究成果。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什么?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什么意思?數學思維為我們認識事物的真相提供基礎。要不人們總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東西,而不是真相。百分之八十的東西都不重要,真正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到這里,是不是原來好多看法發生了改變,我們把好多不重要的事浪費大量時間,還未察覺習以為常。這個腦洞一開就無法收拾,所以先打住。要不我就是浪費精力了。
本來想寫一下常數e,覺得太玄。有興趣自己去百度。
現在結合我們身邊的情況,用我膚淺的數學思維談一下。
現在到處都是貸款小廣告,需求產生商機,說明借錢的人多。我的理解就這么簡單。為什么借錢的人多,我看不到全景,只能從底層看問題。人們想要豪宅名車,卻負擔不起,所以產生了這個需求。別跟我說你是為了事業,為了拯救企業,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享受生活。哪怕是因為應對災難和疾病,你也是為了更好活下去啊!
話題圓回來,供給方是些什么機構或什么人呢?我好像記得在“供給側結構改革”里,看到供給側這個概念,就是把供給和需求看成天枰兩端。天枰傾斜就需要調節。
依靠什么調節?有個詞我好像聽說過,市場調節。我不怎么懂,但我再次用我膚淺的數學思維想一下,經濟學的概念也不應該是真理。還有個對應詞叫市場調節失靈,我們繼續百度:當市場價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會邊際估價和社會邊際成本時,市場機制轉移資源的能力不足,從而出現市場失靈......。說實話,不大看得懂。
還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天枰傾斜了,我們怎么辦,都知道在翹起來的一邊加碼。沒砝碼了呢?
放貸的一方砝碼就是錢,不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吧? 我眉頭一皺,計上心頭。沒砝碼了我用手按住。
需求一邊越來越旺盛,即砝碼越來越重,按住的手就得加大力度。按不住了一旦松手.......天枰還會恢復平衡,只是上面的砝碼.....我有點不寒而栗。
僅僅就是我自己燒燒腦,沒別的意思,看見此文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