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給一個90后的小伙子看了一個蘇格登威士忌酒的廣告片,主題是:敬割愛。講述了一個骨干要辭職,老板喜怒交加忍痛割愛,最后把酒歡送的故事。看完視頻,從來不喝酒的他去買了兩瓶。問其原因,答曰:我買來在我辭職的時候喝掉,很酷。
(https://v.qq.com/x/page/i0182klnm8v.html,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為什么一個從來不喝酒的人,看到一個廣告片后會買酒?
還有個事情,最近愛瑪電動車出了一個視頻廣告,主題是:為愛而行。講述了三個為愛而奮斗的人的故事。全片看完,大家又被感動的一塌糊涂。其中一個女孩子講,如果她有一天需要電動車,一定買愛瑪。
(https://v.qq.com/x/page/z052529kdby.html,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電動車品牌那么多,那個女孩子為什么會喜歡上愛瑪?
這兩個故事反映了很多營銷人員的困惑:到底怎樣去迎合我們的消費者?他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在思考上面的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白,產品具有兩個層面的屬性:功能層面和精神層面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消費者購買產品主要以功能為主。而在連乞丐都開始用二維碼的年代,所謂的“剛需”概念已經越來越模糊,人們追求精神的滿足已經多過于物質的享受。
注重精神層面的消費:買東西≠有用(買東西不是一定現在要用,而很多時候是因為沖動消費)
回顧開頭的兩個案例:
90后去年換過一份工作,辭職的時候有過難舍難分的場景,而廣告片中傳遞的價值觀正好影響了這位90后的消費決策——下次換工作,也要這么酷。
女孩子最容易被感動,尤其是充滿愛的場景。愛瑪電動車用生活中常能見到到的場景描述了愛,讓人們回憶起自己被愛或者愛別人時的畫面。愛瑪與受眾達成了心靈感應。
消費者購買的是他們背后的需求——精神需求。
這里我們用“梯子理論”進行分析:
屬性 → 利益 → 心理利益 → 價值觀
ipod剛面市的時候,“把1000首歌曲裝進你的口袋”,這對音樂發(fā)燒友來說,是非常大的誘惑,解決了他們的痛點,給他們帶來利益,馬上形成一波購買熱潮。所以你的產品是獨一無二的,屬于全新功能的產品,那么去主打“利益“,也就是功能層面,即可以滿足消費者當前的需求。
如果你的產品處于紅海中,同質化很嚴重,這時候就要主打“價值觀”,也就是精神層面,去迎合你的消費者的心理,很可能會形成沖動購買。
消費者為什么會沖動購買?因為廣告里的場景,他們似曾相識,這種感覺,他們曾經體會過,它傳遞了這樣的感受、這樣的價值觀,與消費者共鳴。
那么如何讓你和消費者的價值觀產生共鳴?
滿足以下5點:
1. 使用場景:找到你的產品使用場景若干,按使用頻次將常用場景排序(可采用投票方式),并最多取三個場景。
2. 具體、可信:生活中真實的事情,我們自己都經歷過
不要創(chuàng)造事實,來源于生活的場景才能進入消費者內心。
3. 情感、故事:使人關心在乎,從而促使人行動
一個故事誕生后,讓你的朋友、家人來幫你檢視,看看是否引起他們的關注。關鍵詞:名人、美女、興趣、性趣、自我理想等。
4. 傳遞正能量: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是社會大眾所宣揚和接受的。
比如學生考試,可以日常努力取得好成績,也可以臨場作弊取得高分,我們一定是宣揚前者。關鍵詞:愛、奮斗、理想、尊重等。
5. 引起共鳴:可以觸發(fā)我們的淚點或激起我們的斗志。
現在,你明白如何迎合你的消費者了嗎?
最后,祝愿你的價值觀,能進入消費者的心里。
如果你有好故事,不防講出來給大家聽聽,這里有陳年好酒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