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從此便有了“鵬城”深圳,近40年來,深圳一騎紅塵,已發展為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快速發展的背后,形成了敢拼敢闖的深圳精神。
01
記得很久以前,住在寶安區的一個城中村里,上班在福田,每天上班需要花費1個多小時,轉3班地鐵(幸好地鐵方便),住處附近的地鐵站每天6點45第一班車,7點30后開始限流,限流后想上車就基本得靠擠了,于是為了不用長時間排隊、被擠上車,每天6點半起床,基本在7點左右到達車站,但每次來到車站,都被排隊候車的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所感動,有疲倦,有憧憬,但這里沒有迷茫、沒有懦弱,也許昨天晚上11點多才回到家,但今天依舊正常上班,除了令人感動的面孔,還有地鐵閘機上的報紙,或許是為了商業宣傳,或許是給我們這些早起鳥兒的獎勵,總之,每天像打卡一樣的領取了一份報紙,是一份成就,讓我們感到深圳對我們張開的雙手。
02
海邊的深圳,綠化率高,空氣很好,深圳的夜晚是美麗的,澄凈的夜空,一閃一閃的星星,但此時或許只是孤芳自賞,一棟棟燈光輝煌的寫字樓,透過玻璃,隱約可以看到里面忙碌的身影,是程序猿,亦或是攻城獅。在我的印象里,深圳工作的人對于加班,怨言是比較少的,大概有以下3個原因,一是加班的待遇還過得去;二是加班常態化;三是生活的期盼,高昂的房價雖然讓人卻步,但更多的是向往以及擁有后的代價。
03
有一次周五傍晚,和客戶在一家還算高檔的餐廳談事情時,進門時,周圍挺多情侶在準備用餐,感覺挺好,畢竟年輕人嘛,周末出來當放松放松,我們喝壺茶,大概談了半個小時,出來時,發現基本都離開了,燭光都準備好了,西餐卻成了快餐。
生活在深圳這樣的一個城市,我們可以做的就只有趕和拼,前者讓我想到《肖申克的救贖》中說的,人總是要做點什么的,要么忙著生存,要么趕著去死;后者告誡我們別濫用了最能拼的年紀,讓自己整天無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