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為了紀念學習主體間性-后現代自體心理學-波士頓動力小組而寫,希望更多的人“彼此相遇于主體間”。
巴比倫塔倒有時,萬國語興長無寂。
相遇猶如穿天海,日月光華泛漣漪。
在圣經里有一個故事,人類在很久遠前是有共通的語言。那個時候,人們溝通無障礙,他們取得了繁華的成就,決定造一座塔,直入天穹。這個事情讓上帝知道了,他很恐懼,便派天使下凡施展神通,一夜之間讓人類語言不通,形成萬國語言。
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從此便阻斷,每個人說著自己的話,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世界,萱萱攘攘,熱熱鬧鬧,無有寂寞的時候。卻是人人都是孤獨的。
人和人的相遇如同穿過天空和海洋一樣遙遠,但遇有感覺的人,會偶爾聆聽到心里,這聆聽到心里,猶如日月光華泛在海波上的浪花,偶爾閃爍一下金黃色彩,又倏忽不見。
京城的天氣,最近經常是霧霾,而人心里的相遇,便要穿過比這霧霾還要堅硬模糊的境地。
關于主體間:簡單了解一下
【TIPS】小知識
Benjamin(1990/1999)問到:“兩個主體的相遇,與一個主體和一個客體的相遇,兩者間有什么差異?”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她提出互為主體的聯系的能力是不斷進化、永遠無法發展到極致的,在極致時,兩個主體—兩個分別獨立又旗鼓相當的中心,既能主動發起,又能體驗—能夠相遇。這是心靈的相遇。就如同Benjamin所說“你知道我的感受,即使我想要或我感受的,跟你所想要或感受的相反”。這樣的認識他人或被他人認識的能力。摘自《心理治療中的依戀》
【TIPS】-小知識
主體間性的概念創始于胡塞爾。
經過現象學還原的“我”,即還原到徹底孤立的我,把自然世界經驗中的他人都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所謂的“純粹自我”,他是還原的目的與終點,胡塞爾把他稱為“原真世界”。這個原真世界不是一個單純的世界,總有什么異己的東西會共同在此,共現出來。這其中就有非本己的軀體。我們將心比心,通過意義的遞推,發現他和我一樣,也是一個自我,也能構造原真世界。有無數個這樣的自我,也有了無數的原真世界。無數個自我,他們共同的主體性,就是交互主體性,也就是主體間性。對于胡塞爾來說,主體間性就是交互主體性,是純粹自我共同的主體性,它在主體間構成了一個客觀的世界。摘自網絡百科詞條。
上面兩段理論實在晦澀。舉例說,第一種是類似于宇宙中的雙子星,或者是纏繞的電子對。因為運動、同頻、會生發無數的力、能量出來。其實我們自己文化有更好的一個模型:陰陽魚。這樣視覺的理解會助于理解上面的理論。
第二段理論也有一個模型,他認為主體內部不是唯一的,而是類似無數凝聚的光點,比如一片星空,或者一堆勻質的細胞體聚合物(胚胎早期)。每一個部分相互交融鏈接。其實這個感悟到一定深度就會發現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人的思維的神經元極其類似這星空!……
那么,現實中的主體間相遇是怎樣?
為了便于理解主體間性相遇,我們:用一個視覺化現象理解這個關系。就是諧波共振。兩個水源或聲音源,當旗鼓相當、距離合適的時候,就會共振,激發出前所未有的高峰波來。而這個能量的體驗,我們內心是熟知的,和可以識別的。就如同有的時候那種“似乎見過某個人”,或者“一見鐘情”的類似體驗。一切規律都在生活中出現,用心就可以發現。
那么怎么讓我們彼此之間相遇呢?
第一:同頻。這個同頻,需要借助載體“它”來實現。主體的載體有哪些呢?
大致有:心識、意識、情緒、情感、感受、知識
一:心識相遇,便于理解的說法是,“我會在夢中,夢見TA,TA給予我力量、靈感、指導和支持”。也可以理解為無意識的相遇。這樣的TA可以是圖騰、文化中的“偶像”。常見我們文化中的例子有:我曾遇見宗教人士A,我問他為什么信仰這個宗教,他說自己以前也不信仰這個,但是在一次夢中,他夢見了佛陀,并且,佛陀給他的指點讓他豁然頓悟,并改變了他的經歷、性格和家庭。對于他來說,他是如此深刻的明白“如來佛是如來如不來”,因為他已體會到,按照他的邏輯,為何會‘相遇’,一定有存在的某種相遇的力量。所以他學習佛學很好。這些體會在其他如基督教等我相信也是存在的。
這種穩定感和支持感,是任何言辭不能描述的。任何理論也不能到達“他心里的感覺”。除此之外,在一些巫術文化中,圖騰和信仰的某些力量也會產生類似效果。關于這個部分,可以在文化著作中,看到。比如基督教中的“先知和神的相遇”。這個心識相遇,我并不打算討論,這個超過了“人和人”之間的相遇。只是,確實存在這個現象,列出在此。還有一種“心識相遇”,是指的無意識的聯結。比如有人見到一位老師,某些特質和自己內在的心靈有共鳴,她當時不覺得,但是她后來“在夢中或者恍惚中”,察覺到這位“老師以特別的形象出現”,這個特別的形象同樣具有以上特色:具有指導性、智慧性、啟發性、頓悟性。這樣的區別于客體關系中的客體影像糾纏。正是因為這個特質,可以理解為心識相遇。
二:意識相遇,大部分是由“共情”“共感”“神入”,這樣的方式實現的。是說這樣的感覺:我懂的你,你也知道我懂的你,你是確認的,即使我們說的不是一個話語,但是,我們依然是彼此心靈相通的。比如,有一個成語叫:心有靈犀一點通。還有“一見鐘情,好像我們就是確認,似曾相識”。有時,一般是在同一時間,你想到了一個事情,然后你的朋友也想到了一個事情,這兩個事情是相似的,或者甚至是同一個事情。這是在意識層面的相遇。有的人會把這個稱為神交,其實并不是。還有的人把這個稱為靈魂伴侶,也不是的。這樣的事情在咨詢室發生的較多。有一個來訪者在完成初期咨詢目標后,與我斷開了一段時間,大約是1個月。然后在某一天,我突然想到她,很想給她打個電話回訪。然后打過去,發現她正要給我打電話。咨詢師:我這見幾天很掛念你,是從上周五晚上開始的。來訪者:是的,真是心有靈犀啊。還有是在咨詢過程中相遇的較多,來訪者坐在咨詢室里,有時候會有一些畫面呈現,比如有一位來訪者,她坐在那里,我會感覺到很清晰的一朵花的影像,當我跟她聊我的這個意像時候,她會很驚訝這個象征的故事與她幾乎是一致的,而她自己也是在了解了這朵花背后的寓意之后才明白的。在日常的交流中,相似的環境-包括時間和空間,盡量一致的情況下,可以促成這樣的相遇;而且雙方盡量保持的臨在當下的時刻。以上兩種都是幾乎不能改變的,“我們等待著就好”。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高自己,自己內心的力量,自我的內外一致性,自己的閱讀、閱歷、體驗生活的不同方面,在心理咨詢中,這樣的情況有時出現。尤其是在長程的咨詢中,越到后來,越是不由自主的敬畏每個人的心靈智慧。“當自己內心世界越加豐盛的時候,越容易有這樣的相遇和鏈接”,這其實是某種“遇見未知的自己”。
三:情緒相遇,這個有明確的可以促進交流的方式
情緒相遇,就是,你和他一樣的情緒來回應他!
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和體驗,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行為在身體動作上表現的越強就說明其情緒越強,如喜會是手舞足蹈、怒會是咬牙切齒、憂會是茶飯不思、悲會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緒在身體動作上的反應?!墩园倏圃~匯》
例子:H學生討厭數學題。她數學從來都是十幾分,滿分是百分。她每次最后寫數學作業,她自認為在數學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就是不好。每次見到數學就很煩。數學老師說:只要多下功夫,多細致一點,她的成績不會這樣差。
我們體會這個過程:孩子首先是有畏懼、煩躁,見到數學就想起了“不行,失敗”,她的情緒是低落的。低落的情緒,怎么相遇呢?就是也要“低”,以低遇見低。比如父母可以說:初中的數學確實很難,我當時考試,又一次考了xx分。但是有一個前提是必須是真實的,所以也可以說:我當時學數學,有一段時間,每天花。。也不管用,后來一天學一點慢慢就理解了。教師怎么低呢:他可以先說情緒,XX,你一看到我就情緒低落了,這么討厭數學啊。這樣一個情緒的鏈接,說方法,也是從低的說。所以以上的回答是錯位的,這個老師的錯位是:老師站在老師的高位置上,學生在低的位置上。不能相遇。
四:情感相遇。情感的特點是持續時間比較長,是有一個人的性格特點的。
例子:
Z休學在家,他要畫畫去放松一下。他決定去畫畫。他參加可以一個國畫班,插班進去,相對于他的基礎來說算畫的很好,他自己卻覺得一般般。媽媽很擔心孩子,把這個看作是孩子的希望,每次都是夸他:孩子懂事,畫畫很好。并給他準備了很多國畫的書籍和材料。過了3個月,孩子再也不去畫畫了。
這是一個覆蓋。孩子的情感特點,是不確信自己?!八X得自己做的不好”,這個感覺是真實的,同時我們自然思考他的媽媽,是否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給予的空間不夠。果然,她很“擔心”孩子,擔心這樣的出發點,自然會引發控制,她站在較高的位置上,說自己的心里期待的孩子影像:孩子懂事,畫畫很好。這樣給原本就不自信的孩子更多的壓力,本來很小的空間,變得更小了。他不去畫畫了。對于這樣的孩子怎樣的相遇呢?孩子覺得自己一般般,是處于低的位置,媽媽可以說:你自己覺得一般般,不是太好。哪里你覺得不好呢?這樣的一個溝通的開始。
五:感受相遇 家庭成員間最好的相遇。
例子:
Y打完籃球回來,大汗淋漓,喝了一瓶可樂,身體很累,心里感覺很舒暢。好久沒這樣開心的玩過了!爸爸回來,看到兒子:好!就該多做這樣的鍛煉,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體魄,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團隊合作能力,,,,這里很明顯,父親真的“看到”孩子了嗎?
這是一個錯位,首先孩子的身體是累的,心里舒暢的,也很開心。這是感受的。和父親看到的。但是父親并沒有覺察,他自己內心的投影是“打籃球的意義”,意義是什么?意義是玄虛的,每個人定義都不同,你覺得這樣,我覺得還那樣呢。對于孩子就是,當他聽到這句話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沒話說。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甚至直接反抗:別說了,我要出去了。感受的相遇很簡單:就是說比如,嗨,打籃球爽吧。以后多打打。還可以說:累吧,來我給你按摩一下。
六:知識相遇
比如,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談論三分天下。這樣的相遇,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所以,綜上,主體是借助與這些載體和世界連接的。三種方式的鏈接:相遇、錯位、覆蓋。
我和你
我和你相遇,那一刻,是心的相遇。這種相遇,猶如兩片碧綠的葉子,會自然生發出鮮紅的果子。這個果子是愛、力量、自由、穩定、價值、存在感和歸屬感。這是主體間的相遇。聚焦相遇時刻。
【其他】
在專注、臨在過程中,人和人很容易相遇。這樣的相遇從多個層次中展現。主體間性,還有很多值得探討和交流的,此文也只是簡單描述,歡迎更多的朋友來交流探討。
另外,主體間相遇時刻的“體驗經歷”,某些持久性和恒定性的。暫時可以用“自體客體”來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