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本只是人,你們愛的他媽的是個虛假的神
科特·柯本是一個被神化的例子 ,死于自殺。
約翰·列儂是另一個被神化的例子,死于槍殺。
1
今年年初,HBO播出了一部叫做《煩惱的蒙太奇》的柯本紀錄片,相比往日的紀錄片,這部片子沒有過多的對我們的主角——柯本,進行一種神化,更多是一種客觀的柯本生活的極力復述(或稱描述)。
柯本腦殘粉看這部電影會覺得自己的神還是很神,非柯本的腦殘粉看這部電影會覺得柯本果然也就沒那么神。
總之,這部紀錄片從電影角度而言,它展示柯本手稿和歌曲的方式能令人會心一笑,期間插入的以柯本為原型的動畫片也很用心,很對得起HBO這個付費電視臺的名號。
2
我們今天聊的首先是柯本,而不是電影。
柯本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敏感而有天賦的人。這里我沒有說其為天才,是因為他的成就雖然能被稱為創舉,但并不驚艷至于留名千古。他也不是一個真正能被稱為“神”的人,因為他并沒有長時間地改變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人群。
有人會將柯本比作成90年代的約翰·列儂,這個比喻其實略有偏頗。雖說我喜歡柯本勝于喜歡列儂,但柯本終其一生的歌曲和天賦都帶有強烈的偏執、憤怒和與世界的隔離感。他的成就更多在于他盡其所能地表達出了自己對世界和家庭的不滿后,并執著于此多年,他的執著成功地在廣而告之之后獲得了青少年們的共鳴。
我們熱愛將其生活的苦難和驚人的才華之間附加上一些牽強的聯系,然而,我想說,看看這部紀錄片吧:其實柯本的生活才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慘。在他出生的時候,他是父母兩邊家族的第一個孫子,理所當然地倍受寵愛。之后父母離異,盡管大家都不能完全地吸納這個性格略有尖銳的小孩兒,但誰都沒有完全地拋棄他。如果你說柯本曾經因為無家可歸而露宿天橋底,那么在這部紀錄片里面你應該要知道:柯本的父母從來沒有不愛他,他的露宿街頭更多是自己賦予了自己一種孤獨,然后再把這個孤獨的賦予者歸結為他的父母。
柯本從青少年階段就再也沒有長大過。所以愛他的更多的是青少年們,而長輩們大多覺得驚恐:因為孩子們或許會聽到自己也無法承受卻容易模仿的音樂。
柯本
幼年照片
3
今天看到了一句話:現在的評論圈愛造神,也愛滅神。很明顯,柯本的經歷如今已是被人神化了,這不是件好事情。
柯本的音樂偉大在于他把青少年的情愫:偏執、憤怒和孤獨感完美地闡釋了出來。但這種闡釋的傾聽者畢竟是少數,這種表述本身也帶有偏激的情緒在,過于感性的表述是暫時的,其共鳴也是短暫的。
人群擅于因某些時代的特定需求將某個個體捧高或者神化,在這一過程中,被神化的對象本身的能力或許就未與其名氣對等,所承受的希冀與壓力也大于他應該承受的。這種神化的后果是毀掉這個人。
科特柯本是一個被神化的例子,死于自殺。
約翰列儂是另一個被神化的例子,死于槍殺。
我們將柯本神化,僅僅只是因為我們現在找不到更適合崇拜的對象而已,而柯本的死讓我們對他的印象停留在其才氣凜然的階段,避免了后續或許會出現的糟蹋,因為他的死去,才能被人們深刻銘記至今。
4
倘若別的紀錄片或者傳記,讓我們看到的是那個高高在上的柯本,那么這部《煩惱的蒙太奇》則刻畫了一個煩惱而平凡的柯本。
這部片子或許能讓更多腦殘粉認識到:我們愛的柯本始終是那個任性而極端的少年,而被神化的柯本卻是去掉了少年的各種惡習的一個陌生人。
人人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