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迷糊糊的看著手機上的21:59,我一時懵住了,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完了,今天的感悟不可能按時提交了。
怎么就睡著了呢?明明前一秒還在邊哄小寶邊打開訊飛語記準備碼字啊,那時候,才剛剛21點。
過了一會兒,我不得不面對現實:晚十點前完成晨讀感悟的flag沒能實現。
盡管從八月七號凌晨02:58提交六號晨讀感悟時立下flag開始,已經連續27天都實現了踩點成功。
可是,這一次,確確實實的失敗了。
懊惱過后,大腦漸漸清醒了,一開始,打算盡快碼夠二百字提交,發一百元紅包了事。
可是,大腦里有另一個聲音卻說:“既然不用踩點了,好好寫一篇吧,正好焦慮問題也是自己目前要解決的?!?br>
一、那么焦慮為什么
說起來,晨讀感悟是自己焦慮的主要來源之一。
每天早晨一醒來,就要先看看當天的晨讀推文,邊忙活邊想要寫的內容。但大部分是處在打“腹稿”的階段,真正著手寫都是在晚上安頓好孩子們以后。
有時候,我會趁工作不忙時或午休時早早開始寫,這樣的話晚上就會輕松點。
最近拖延越來越嚴重,原因我心知肚明:焦慮。
羅伯特·L·萊希在《我焦慮的頭發都要掉了》一書中指出,焦慮是與生俱來的,遵循過時的“規則”:檢測危險、將危險災難化、控制局勢、回避危險。
自己的焦慮,的確來自于此:
001檢測危險
發覺自己才思枯竭,真不想再暴露愚蠢于大庭廣眾之下,可是信誓旦旦立了flag,實在不愿食言而肥。
002將危險災難化
擔心一次放棄,會如多米諾骨牌一般,一發不可收拾,“個人成長”淪為空話。
003控制局勢
想寫出更好的文章,卻因為結果不如人意有些氣餒,以至于被焦慮控制。
004規避風險
表面上是因為懶,明明娃睡了卻不馬上寫,而是這看看那瞅瞅,看了書中“規避風險”的規則,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內心深處覺得下功夫也寫不好,差不多算了,于是,好幾次快到時間了草草了事。
特別是看到自己毫無頭緒的話題,小伙伴們卻寫得新穎獨特、妙趣橫生,不由傷感:“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沒有變得更好?”更是會讓這種感覺肆意放大,似乎已經看到除了年齡和皺紋,啥也沒長的自己。
二、給大腦做“安檢”,就能重寫規則嗎?
書中,作者結合二十多年來的臨床經驗指出,通過給大腦做“安檢”,可以重寫規則。所謂做“安檢”,就是不肆意擴大消極面,客觀的看待實際情況。
001現實的看待事物
回頭看看數月來寫下的字字句句,確實水平不高,但是,和以前相比,進步還是不小的,至少,已經養成了寫作的習慣。
002將結果正常化
除了焦慮,再無收獲嗎?我問自己。答案很明顯:不是。
通過寫感悟,碰觸到了一些自己以前沒有深入思考過的問題,也通過這些問題,對自我有了更深的認識,更清晰的看到了想要的生活。
003放開控制
回看寫過的感悟,讀著大家的點評,其實,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樣一無是處,而且付出與收獲也是成正比的,相對用心的反饋也好些,也有文章入選優秀感悟。
004擁抱焦慮
雖然焦慮,但堅持不放棄,不強求消除焦慮,而是化為動力,其實也是有益的。自己的問題就在于采取了回避的做法,掩耳盜鈴而已。
三、焦慮來了,怎么辦?
積極面對、不消極、不放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自己治療焦慮呢?
書中給出了四個有效的方法:
001情緒日記
把覺察的情緒和產生的情境記錄下來。今天又焦慮了,我記錄了一下,發現是因為看到最佳和三甲覺得自己寫得太爛了。反思是昨天的感悟寫得急,確實沒下功夫。
002“正念”練習
《正念的奇跡》這本書曾經給了自己很大啟迪,但確實很久沒做冥想了。今天試了一下,盤腿坐著,只關注自己的呼吸,堅持了短短幾分鐘,但感覺注意力集中了些許。
003尋找積極的反饋
今天給自己打了打氣,和之前渾渾噩噩的狀態相比,現在已經有很大進步了。每天都有行動,也在反省和改進。
004鍛煉讓身體感覺更好
近來嚴重缺乏運動,總以忙、累為借口,可這樣做,卻累積了焦慮,真是得不償失。
經過反思,焦慮不再讓我只想逃離,而是看到了自己能力和努力都還不夠的現實。
今后,繼續堅持“做,就好”,要努力成為時間的好朋友,更專注的為實現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