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最近我在吳軍的硅谷來信中得到了一個全新的理解:凡是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就沒有稀缺性。如果一個徒弟很快就能掌握我們所會的東西,我們不妨問一下自己,那還叫不叫稀缺性?
一個好的師父,進步應該比徒弟快,而不是比徒弟慢,至于怎么比徒弟快,不完全是比徒弟更努力,因為這只是低層次上的競爭,而是首先在見識和格局上要比徒弟高。一個組織里,永遠不缺乏那種掌握了一點技能的人,恰恰缺乏愿意分享,愿意互相提攜的人。
這也許是我近期以來接觸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直接扭轉了我的價值觀。
在公司我算得上是一個懂得分享的人,但是當所有人都藏著掖著自己所擁有的那點資源的時候,我仍然受到了影響,改變了自身的策略,選擇讓自己也減少分享。
但是自從我接觸到這一點,我明白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已經(jīng)擁有的資源,一旦我們將目光放遠,瞄準未來那個更強大的自己,我們便會將焦點轉移到如何更快的成長上,而不是固步自封,同周圍其他人一樣,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看不到未來。
人會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首先不接受我們所經(jīng)歷的事情。
接納,是正念冥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在冥想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做不到接納,就無法進入另一個平靜的內(nèi)心世界。只有我們接納了當下所發(fā)生的一切,聲音,氣味,溫度,觸覺,當我們感知到身體和思想上所發(fā)生的一切時,我們需要的僅僅是耐心,等待我們的靈魂穿越肉體,進入另一個世界,從我自己的體會來看,也許那是一個身心合一的世界吧。
記得之前談佛學時,講到suffer這個單詞,在其他語言翻譯過來是不滿足,最近我又得到了一個新的解釋,那就是接納,當我們感受到痛苦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對目前的處境和所發(fā)生的事情,產(chǎn)生了一種抵抗,我們以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從而希望得到一個更好的結果,卻又暫時無法改變,痛苦,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但是知道這一點以后,我們能做什么呢?是的,接納。
要做到接納,很難。當我們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大腦便會處于不斷的慣性思維中,無法解脫,甚至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處于一種慣性思維。
而要做到接納,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識到我們的大腦處于慣性思維的狀態(tài),然后從另一個角度來做到接納,比如生病,當我們無法接納疾病本身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痛苦,但是一旦我們可以想到,任何人都會生病,我可以通過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積極鍛煉身體,減少疾病發(fā)生的概率,誰都可以生病,為什么我不行呢? 當我們開始接納自己的處境的時候,痛苦其實已經(jīng)減輕或者已經(jīng)消失了。
不評判,那么不評判不評判的好與壞又是什么呢?
這句話你可能需要好好讀幾遍,才可能理解。
不評判同樣是冥想練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對一件事情不產(chǎn)生好與壞的評判,那么,不評判不評判的好與壞,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也許這句話的答案還是可以回到原點,不評判,這像是一個循環(huán),當我自己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內(nèi)心狂喜。相信我,這個答案值得你好好體會。
最近自己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歸根結底,自己終究還沒做到王陽明所說的,天人合一。
當我們處于身心分離的時候,也是我們最需要調(diào)整自己的時候。
這條路很遠,
你只能靠自己慢慢療愈自己,
學習,不斷的學習,
耐心等待突破成本線的那一天的到來。
From 未來的自己 To 現(xiàn)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