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的流浪尾巴》
文/偽善師&Mlele慢慢
圖攝/Mlele慢慢
壹「借你一雙慧眼」
貓的眼睛很清透,好像能看透所有東西。
它只對自己喜歡的人溫順慵懶,對碰了自己東西的人卻兇狠。
來世間走一遭,唯有貓與美食不可辜負。
很榮幸,此生能與你一同養貓,一起到老。
他問我:“你小時候含過糖睡覺嗎?”
我說:“沒有。”
他喜滋滋地告訴我,他小時候,如何將一顆糖含在嘴里入睡,讓做夢都是甜蜜的。
有人問我,愛他什么。
我說,愛他曾被愛過。
讓每一天,都慢慢的開始,慢慢的結束。
珍惜每一個此時此刻,平心靜氣地處理波折,安排寂寞。
很多道理,等待我們慢慢生活,慢慢體會。
就像養一顆緩慢生長的植物,慵懶的向上,會更有意思。
不著急,真的不用著急。
有人說,養一只貓就足夠了,兩只貓,三只貓都太鬧騰。
更何況,還無法把多余的感情分心放在不同的貓身上。
主子說,吃醋的貓,最不可愛。
是的,貓會耍性子,它以為它跟你一樣。
你說,秋天來了,貓咪會想念秋刀魚的滋味么?
貳「貓咪的流浪尾巴」
(1)九月三十號,九月份的最后一天
九月三十號,那是九月份的最后一天。
在那個忙碌的工作日下午,眼看著同事們背上行囊陸陸續續提前離去,心中突然涌上一股莫名的感傷。
他們都擁有同一個歸途,都是為了各自珍視之人。
旅色匆匆,游子歸家。
他們多像一只有家可歸的貓,被善良的人用心喂養,被溫暖的人用愛呵護,搖晃著毛茸茸的尾巴親昵自在地走向熟悉而又倍感繾綣的小窩。
有念想,總是可人的。
沒有后顧之憂離去,大可無憂無慮歸來。
從小到大,她遇見過許多只流浪貓。
說不上是什么品種的貓,但無一例外都是還沒長大就被棄養的小貓。
也許,是野生的貓咪。
也許,是家里人不準養。
也許,是迷路了走失了。
所以,不得不流浪。
形影單只。孤孤零零。
而她,如同一只無家可歸的流浪貓,遭人狠心棄養,不得不流落在外,獨自舔療傷口。
其實,她有想過,歸家。
然而,熟悉的街道并不存在窩心的避風港。
到最后,只剩下,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積贊下來的冷清,提醒她,告訴她,嘲諷她:
所有的磕磕碰碰,千瘡百孔,物是人非,支離破碎,都意味著——
再也回不去。
再也不必回去。
無關季節。
無關風云變幻。
無關滄海變遷。
無家可歸,迷路的貓咪,一截流浪的尾巴,無聲詮釋的言葉......
干凈利落,青蔥欲滴......
(2)九月的流浪,九月的尾巴,Please,wait for me
那年,她遇見了一只全身白色的小貓咪。
純色的白,白得像雪,摸上去滑溜溜的軟趴趴的,很是舒服。小貓的眼神清澈干凈,特別迷人。
記得那時候,她剛小學畢業不久。暑假兩個多月,閑來無事,早晨去附近的書屋閑逛,半路上,聽見一只小貓咪“喵喵喵”的叫喚。她不由得豎起雙耳,瞪著圓溜溜的大眼睛好奇的四處尋找。
左顧右盼,沿著聲音傳來的方向觀察了好一會兒,才在一家怡寶桶裝水店鋪的門口,發現它的身影。
它長得實在是太白了,嬌小的模樣像一朵移動的白云,一點兒臟兮兮的樣子也沒有,咋一看,根本不像流浪貓,反倒像是家里走丟迷路的貓寶。
許是手上殘留的早餐香味吸引了它,它自來熟的湊上來聞著她手上殘留的余香,還圍著人家不停地轉來轉去,喵喵聲叫喚著,模樣乖巧,好像在說自己肚子餓,想討些好吃的。
見它絲毫不怕生人,她便蹲下來撫摸貓咪軟綿綿的毛,心里甚是歡喜,愛不釋手。
“貓貓,你餓了么?” 它伸出小舌頭舔著她的小手,像是在回應她。
瞧它長得那么好看,比小奶貓要大上一點,性子又獨立,約莫有幾個月大了。
后來,她歡天喜地的把小貓抱回了那個家。想著暑期結束后,把貓咪一塊帶回鄉下,家里人也難得同意了。然而世事無常,沒等到那個時候,幾天后貓咪無聲無息消失在了暫時寄養的樓頂天臺。
天臺連著天臺,樓梯連著樓梯,風箏連著風箏,天空還是初見的顏色,而貓咪卻不是初見的貓咪。
無人知曉,在那之后的無數個夏季,她傻傻的幻想了無數個UFO,接走了她那神奇的外星貓,回到了神秘的外星球,開始了神仙般的生活。
顯然,現實沒有UFO。那么,貓咪是被可愛的人家收養了吧。這般想著,她終于不再胡思亂想。
與貓的緣分尚淺,與人的緣分未到。
只道離別,不成離別。
九月的流浪,九月的尾巴。
走快些,走慢點,能否,等等我。
Please,wait for me。
(3)我可以養一只貓么
爾后,在歲月悄無聲息前行的時光河流里,她幸運地卻又不幸地,遇見了一只又一只流浪的貓咪。
幸運地是,與貓之間不經意的緣分,一次又一次不經意的遇見,帶點意外,帶著歡喜。
不幸地是,盡管貓咪與之親昵,但卻并不屬于她,她無法擁有。
膝蓋上殘留的溫暖,還有些許溫度,貓咪微弱的叫聲越來越遠。
你聽,那是別人家的主子把自家走失的貓咪領走了。
好舍不得。
真的,好舍不得。
噢,原來不是流浪貓。
可是,為何長得那么瘦小。
噢,爺爺他說不知道。
那是橘貓。
那是灰貓。
那是黑貓。
那是白貓。
那都不是她的貓。
“爺爺,我們可以養一只貓么?”
“養貓干什么?”
“可以捉老鼠呀!”
“養貓還不如養狗!”
......
盡管那會,年紀尚幼,但故事里的女孩,卻深深記得她與貓之間的相遇。
她寧愿相信,那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緣分。
她寧愿相信,遲早有那么一天,她可以養貓。
在這件事過去很久之后,她沒再提起養貓的事情。
而在這件事過去多年以后,久到她漸漸淡忘童年,久到她再也沒有理由繼續待在那座灰色的小城,久到她不得不變了個性子。
偶然回家一趟,她突然發現家里多了一只小橘貓,還多了一條大狗。
那會兒,她念中學,即將高考,遠走家鄉。
“呵,家里養了一只小橘貓呀,什么時候養的,怎么會養貓了?”
有點像做夢。不敢置信。
家里多了一只貓,一只自家的貓,這感覺,開心的快飛起來了。
“不久之前抓回來養的,家里老鼠多,養貓捉老鼠!”
“哈哈,這么小,怎么抓老鼠!”
“養大就行了唄!”
可惜,開心的情緒并沒有持續太久。
待到下次歸家之時,家中卻已沒有小橘貓的身影。
“貓呢?貓去哪里了?”
爺爺說:“前陣子去了東鎮一趟,回來貓被狗咬死了。”
“誰家的狗咬死的?”
“路邊發現的,別人說的。”
“貓怎么會跑去外面?”
“沒人在家,跑出去找吃的吧....”
那種感覺,實在不知該如何描述。
蒼白的言語,說不出的心塞。
原來,貓跟狗,真的水火不容。
......
這件事又過去了多久呢。她不知道。她只記得,當某天,她又一次從學校返回家中的時候,家里又養了一只小貓。
又養了一只小貓,她卻不記得貓咪的顏色了。記憶中的貓咪,依然是不變的橘色。
可是啊,不知道是不是不被神明保佑的緣故,不管這個家里養貓還是養狗,貓狗還沒長大,便會因為各種原因不幸死去。
被老鼠藥毒死,被車撞死,被人偷走,又或者是生病,活生生病死......
漸漸地,她不得不明白,這個家,這條村子,這座小城,不適合養寵物。
尤其是,不適合養貓。
......
(4)短暫的相聚,長久的別離
很多時候,不得不承認,時間一直馬不停蹄地往前走,回憶卻時不時的偏要往后退。
時間,從來都不給任何人面子。
時間,從來都很輕易的奪走任何形式存在著的美好珍貴的東西。
人們往往習慣了,徘徊在為數不多的回憶里頭,數著所剩無幾的往事,祭奠一些值得緬懷而又死去了的過去。
她記得她哥初中那會兒,養過一只母貓。
那是她哥兒時的好友,從家中抱養給他的。
一只小貓,用一根繩子牽了一路,走了一路。
那是她小小的記憶腦海中,第一次出現“貓”這個詞,也是第一次看見“貓”這東西。
原來她哥喜歡貓啊?!
她好奇的看著他哥收養了一只貓,她好奇的跟在后頭瞧著那一只毛茸茸的動物,她好奇的流著口水問那是什么。
原來那是一只貓?!
然后,她哥開始學著養貓了。
從一開始不懂得如何養貓,到后來學會如何疼愛一只貓。
貓總是跳上飯桌,偷吃飯菜,屢教不改,于是總被她哥狠狠的揍上一頓。
揍得多了,貓害怕了,跟她哥不親近了,遠遠的看見了,就躲開了,或者是匍匐著不敢輕舉妄動。
是貓太調皮了,是貓太任性了。她哥說,那貓真不可愛。
上學離家,放學歸家,貓從不想念他,他也不想念貓。貓對他愛理不理,他對貓也是愛理不理。
貓總是跳上屋頂,縫隙,陰暗的墻角,誰也抓不著。他從不會擔心貓會不見,也從來都不會出去找貓。
因為一到飯點,聞到飯香,貓就會蜷著尾巴,喵喵聲的叫著,躡手躡腳的出現在飯桌底下,一臉純真,無辜,乖巧,渴望的盯著所有人筷子上夾著的肉。
可貓老喜歡偷吃,天天受罰,經常沒有晚飯吃,只能半夜去抓老鼠,填飽肚子。
這就樣,貓一天一天長大了,她哥也一天一天長個子了。
突然某一天,她哥發現貓變得有點胖,肚子有點大。
難道是消化不良?
難道是太多贅肉?
難道是生病了?
難道是吃錯東西了?
結果是......他家貓,當貓媽媽了?!
時間過得真快,在他的打打罵罵中,貓不知不覺中已經長成大貓了。
打那之后,她哥一改對貓的惡劣態度,凡是有好吃的,都使勁塞給貓吃,美名其曰貓媽要補充營養,甚至還拿了好幾件不用的舊衣服做了一個非常溫暖的貓窩給它。
而貓真的是相當的受寵若驚,從最開始對她哥的張牙舞爪,動不動就發脾氣,撓人,到后來的乖巧粘人,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叫一聲馬上過來,態度三百六十度轉變。
貓,開始在她哥上學后,守在家里,等他回來;
貓,開始在她哥回家后,安靜地趴在他腿上,撒嬌,咕嚕嚕,任由他用手撫摸它柔軟的毛;
貓,開始圍著她哥轉,跟著他哥溜達,說什么都喵喵喵的,溫柔的回應你。
以至于若干年之后,她開始養貓,她才逐漸想明白,貓之所以會粘人是因為感受到了來自主人的疼愛,才會變得那么那么那么地溫暖。
......
足月之后,貓在自家的貓窩產下了一窩健康的貓崽。
橘色的,灰色的,有三四只,可把她哥高興壞了。
聽說,貓在自家的貓窩產崽是對主子的百分百信任。
但好景不長,貓咪尚未長大,貓媽在某天夜間出去覓食,再也沒回來。
而貓崽,餓死的餓死,冷死的冷死,消失的消失。
飄著冬雨的季節,冷冽的寒風,空蕩蕩的貓窩,只剩下爬滿的蜘蛛網,積了一層厚厚的灰,沉默的提醒著后來的人們,這個家,這個角落,這個位置,曾經住過一只貓,一只被主人愛過卻又不幸死去的貓。
貓的一生,就這么匆匆的走完。
徒留它的主人,在若干年后,每每憶起,除了感傷,還是感傷。
聽說,貓是吃到被老鼠藥毒死的老鼠死去的,貓其實是被那些愚蠢的人類害死的。
每每聽她哥說起,她心里總會彌漫一股莫名憂傷的情緒。
你說,人們養貓捉老鼠,為什么還要發明老鼠藥。
為什么貓聞不出有毒的老鼠。
究竟是毒老鼠,還是毒貓?
究竟又是誰,能夠把他最心愛的貓,還回來。
在那件事過去之后的很多年,她哥忘了很多關于兒時的事情,唯獨深深記得他養過一只貓。
但是,從此以后,至今為止,他再也沒有養過一只貓。
也許,是因為他正處于一種想要養貓,卻又無可奈何的現實里。
也許,是因為現實有太多太多不確定的因素。
也許,是因為不能接受短暫的相聚,長久的別離。
也許,誰知道呢......
時隔數年后,每每憶起,除了唏噓不已,還略帶惆悵。
至少,也有那么一丟丟的遺憾 。
......
(5)她抱著她的貓
歸去,歸來去;歸兮,魂歸兮。
來焉,去焉;故也,安也。
.......
她不禁思考一個問題:
什么才是家。
什么才是無家可歸。
什么才是家破人亡。
什么才是家不像家,人不像人,體無完膚。
有一個富翁醉倒在他的別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說:? “先生,讓我扶你回家吧! ”?
富翁反問保安: “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嗎?”?
保安大惑不解,指著不遠處的別墅說:? “那不是你的家么?”?
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窩,又指了指不遠處的那棟豪華別墅,一本正經的,斷斷續續地回答說:? “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屋。”
......
她的家,至少,要有一只貓。
她的家,至少,要有一個盆栽。
她的家,至少,要有一雙高跟鞋。
她的家,至少,要有一棵四葉草。
......
至少,流浪貓,不會無家可歸。
至少,玫瑰花,無懼凋謝枯萎。
至少,高跟鞋,代表一顆少女心。
至少,四葉草,它是真的幸福。
......
在所有疑惑沒有終止之前,得不到答案:
——
流浪,只因無家可歸,不得已而為之。
真正溫暖的,令人眷戀的,常回家看看的,是那里的人,那里的物,那里的回憶,那里的成長。
那個名為“家”,承載著每一代人,所有的喜怒哀樂,無論發生什么事,到最后還是想要落葉歸根的,世人眼里的“故里”。
人,正是因為感同身受無家可歸的流浪的孤獨,所以才會無比渴望那些溫暖粘性的存在。
她抱著她的貓,喃喃:
——
我,和我的貓并不孤獨。
(6)余生之年,請多叨擾
2016年12月29日,她有幸收養了三只貓咪。
亞古獸,皮卡丘,睡寶寶。
她終于有了一個稱之為“家”,溫暖又歡樂的地方。
不必再回到那灰色的小城,不必再見到那灰朦的存在。
灰色的色彩,并不能夠永久籠罩無家可歸的流浪貓。
就算是一只流浪的貓咪,也有一顆想要有個家的心。
它粘人,它乖巧,它可愛,它咕嚕,它撒嬌,它放肆,它美膩。
貓咪的尾巴,在經歷流浪之后,還可以成長為,溫柔的懷抱。
貓咪,余生之年,請多叨擾。
.......
貓咪。友人。
——記于2016-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