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是一個有很嚴重脫拖延癥的人。
有一篇關于拖延癥的TED演講。演講者很幽默的通過一些對思維的比喻來講述拖延癥是怎么樣的一回事。他畫了一些圖片來描述在拖延時,人大腦的基本活動。
他做了一些比喻,非拖延癥的腦袋是這樣的:
人的大腦由一個理性決策的小人來掌舵。
拖延癥的腦袋是這樣的:
在理性決策的小人兒旁邊有一只及時行樂的猴子。每當理性決策的小人準備做些什么的時候,及時行樂的猴子就會奪過船舵,控制大腦。
他還提到了,拖延癥有兩種,一種是有deadline的,一種是沒有deadline的。對于有deadline的這一種,就會在deadline到來之前出現一只驚慌怪獸,嚇走猴子,讓理性決策重新執掌船舵,促使人在deadline前完成要做的事情。對于沒有deadline的,就不會出現驚慌怪獸,及時行樂的猴子就會一直掌握著大腦。
演講者并沒有說出拖延癥的形成原因和明確的解決方法。他只是提到對于有deadline這種,驚慌怪獸的出現,會促使人完成要做的事情,對人不會有很大的影響,而對于沒有deadline的這種拖延癥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這種拖延癥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截止日期,所以更不容易被人發覺和被人討論。
他在最后給生命做了一個日歷,告誡大家人生很短,要警惕及時行樂的猴子一直占據著大腦。
我看過很多網上關于拖延癥形成原因的分析和解決方案的討論,看起來跟讀心靈雞湯的感覺差不多。我一直認為關于病,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性很大,兩個人得了同樣的病,因為體質不同的原因,有可能會用到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案,甚至要服用兩種不同的藥,那么對于精神癥狀來說,個人的差異性就會更明顯。所以我認為網上的信息可供參考,也需要去驗證。
02
我想從我的經歷上來分析下我拖延癥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有deadline的這種。
1、我在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對于寫作業有很嚴重的拖延情節,幾乎每個周末,都是周日晚上在寫作業,有時候會周一早上早早起床在床上寫。而我并不是就是不寫作業,每當寫作業的時候,我總是玩玩這個,玩玩那個,看看這,看看那,讓時間慢慢慢慢的消磨過去,一天下來,作業基本上沒有任何進展。可以說是像極了大部分人的拖延癥狀:“刷個微博吧,看個視頻吧,這個新聞挺有意思,再去搜一下……”
可是當我到四五年級的時候,我忽然得了一種強迫癥,周五早上上數學課,放學之后數學老師會布置周末的作業,我周五中午一定會把數學作業寫完,吃過午飯就會來學校寫作業。周五晚上,我一定會把周末作業寫完。寒假作業我一定會在過年之前把作業寫完。暑假作業我會控制在15天。
沒錯,我會在放假的十天之內,寫完60天的日記,我挺樂意這么做的。
二三年級和四五年級最大的變化是換了一個語文老師,要說換了個老師跟寫作業有什么關系嗎,有可能真有關系。
回想了一下,在四五年級的時候,我想把作業快點寫完,是因為寫完就沒事了,就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了,重要的是我并不反感寫作業,不敢說寫作業會很有趣,最起碼不覺的很無聊。但是在二三年級的時候,我是真的非常不喜歡寫作業,當時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很奇葩,經常是抄一些卷子,選擇題,把abcd抄上,判斷題,先把敘述抄上,再把對錯抄上,說白了就是把卷子在作業本上復制一遍,數學卷子也要這么抄。其他普通一點的作業,經常就是每個字抄多少遍,然后組個詞抄多少遍??偟膩碚f,就是:1量特別大,2就是純粹的抄。
我二三年級的老師,當時因為一些原因,暫時不教書了,她的課講的很好,是一位很出色的老師,就是作業布置的很多。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她又回學校教書了,我有一次聽我媽提起過,說這個老師在學校被家長堵了門,就是因為作業布置太多的原因。確實是這樣,她布置這些作業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過學生需要花多長時間來做完。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小的時候,如果每天回家做作業,做完作業就睡覺,家長肯定會很開心,會說:“這孩子學習真刻苦,這要是學習不好,肯定是腦子不行唄”?,F在的家長肯定不這么想了,孩子放學吃了飯就寫作業,玩命的寫,能趕在睡覺之前寫完,家長肯定會想:“這有用嗎?這么小的年級寫這么多作業有用嗎?”
大量的作業,已經打破了內心對于時間規劃的心理預期,再加上所做的都是很無意義的事情,這又加劇了內心的反感,這種反感已經超過了能夠定時完成這件事情的喜悅之情。所以我覺的“不喜歡,內心的抵觸”是拖延的一個原因。是一種需要和別的心理一起交互才能起到作用的因素,但也是很容易被疏忽的原因。
2、關于deadline拖延的第二個原因,我認為是當我們面臨了一個比較復雜事情的時候,對這個事情的細節無法完全把握,這種未知,促使人放大了要做這件事情的困難程度,導致對要做的事情充滿了恐懼感,這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心理過程。
我仍然講述一個自己的經歷。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的領導安排我做一個東西,是項目回款條件中一部分要做的工作。這個事情我拖了6個月,直到有一天我的同事問我,你做的怎么樣了,我沒有辦法,就實話實說,“我沒有頭緒,我不知道怎么做。”然后他指責了我幾句,打電話指導我,然后我就開始慢慢做,改了大概有10遍左右,終于完成了。
我記得我交上去第一稿的時候,得到了4個字的回復“不要糊弄”,印象很深刻。
分析一下:剛開始,我沒有去做這件事情,是因為我一點都不懂,已經不懂到我都不知道怎么去問別人,而我敢肯定,如果我去問別人,別人的態度是很冷漠的,更重要的是,我一旦問了別人,在面對冷漠的時候,我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哪怕需要讓他更冷漠和不耐煩。還有就是我去問了別人,就需要從別人的口中知道下一個別人是誰,下下個別人又是誰。人真的不喜歡在明知道別人不喜歡被麻煩的時候去麻煩別人。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這個東西最終做成什么樣子,還是取決于自己心里的一個閾值,如果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那就會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本來自己就做不了,勉強做只能是湊合一下,然后心里又覺的湊合一下不行,想做的最起碼符合自己的標準,可是單憑自己的能力又做不到,而且我無法拿著自己心中完美的標準去麻煩別人……那就拖著吧。
我當時是一個新員工,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很難做,它需要我了解現場所有的情況,有些地方還要專門找人去問,有些地方要一個一個去核實,而我連基本的工作流程還沒有熟悉,總之是一件非常不適合新員工做的事情。當時所有的領導都愿意讓我做的一個理由就是:你做好這個東西之后,你會得到非常好的鍛煉,你會有很大的進步……,結果呢?
很遺憾,并沒有。
他們不光懶的去做這種麻煩的事情,更懶的去培養新員工。
夸張一點的說,如果人要進步有一千種途徑,也輪不到說去做這種事情。更可氣的是,當我做完這個東西,沒有半年,這東西就徹底下線了,再也沒有了……
恐懼感是我拖延這個事情的主要原因,在開始的時候,我確實對做這件事情的難度進行了無限的放大,正如上面的描述,也就是恐懼會被無限放大的原因。
看上去,好像這些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尋求幫助時所遇到冷漠的態度,那這是不是和性格內向有關系呢,我留意了一下,如果一個比較大方,比較外向的人來做這樣的事情,他會拖延嗎,換種說法,他會勇敢的去面對所有的問題,積極的尋求別人的幫助,一步步把事情完成嗎?
還是很遺憾,也不會,唯一的區別就是外向的人拖延時相對更心安一點。不會給自己造成太多的不良情緒。
也許人們會認為外向和內向在社交上能力有所差別,但是尋求別人的幫助其實是一種感情支出,如果感情的支出帶來的回報在自己看來是沒有意義的,那么人肯定不愿意去過多的支出這些感情。當然我沒有資格說做這種事情有沒有意義,這不是在上學,工作的目的就是完成工作,領導開心就好,但這件事情并沒有鍛煉我,對我自身確實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我認為內向外向不重要,重要的是做這件事情需要支出的感情對自己來說值不值得。
上述的兩點就是我認為有deadline這種拖延癥的一些原因。用演講者的話說因為驚恐怪獸的存在,及時行樂的猴子最終會被趕走,理性決策遲早會重新掌舵,人最后會完成要做的事情,所以這種拖延不會過于影響生活和工作。更厲害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社會上有這樣一個奇怪的規律。有些事情放一放,拖一拖,沒什么不好,因為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別人都會對這件事情有個預期,你及時的反饋解決這個事情,會讓別人覺得預期低了,反而拖一拖后,別人就會自然而然的降低對這件事情的預期。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我認為是由于大部分人都不會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看待問題,喜歡相信自己主觀的感覺。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客觀看待問題的成本是很大的,管理者如果要做到把每一份工作能合理的安排好,前提是管理者對每份工作都很了解,在龐大的體系里,越高的管理者越是無法做到這一點。這樣的話,客觀的看待不如讓主觀情緒來控制顯得更有效率,資本社會是最看重效率的。
03
下面是沒有deadline的這種拖延癥,也是一直伴隨著我的這種拖延癥。
演講者提到,沒有deadline的這種拖延癥是長期抑郁和悔恨的根源,百科上也說了,這種拖延癥會使人有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并伴有焦慮癥、抑郁癥。
?網上對這種拖延癥的分析原因還是放在了恐懼這個問題上:我想做一件事情,那么我必須要面對一個成功或者是失敗的結果,很多觀點認為,由于對失敗的逃避,而選擇了拖延。
但這樣的話,就會存在一個矛盾的點,正如演講者所說:
“讓人陷入焦慮的不是事情沒有成功,而是一直沒有開始去做這件事情”。所以說人沒有恐懼失敗的本身,而是恐懼去預見失敗的這個過程。但不管怎么說,恐懼感是探討拖延癥的一個主要的關鍵詞。
在電影《洛奇》的第六部中,洛奇最后一次上擂臺,要面對一個比自己年輕二十多拳王,他的大舅子問他:“你不害怕嗎?”洛奇的回答是:“我一直都很害怕。”
如果一個人心里只有恐懼一種情緒,那么恐懼自然就會鋪滿整個情緒。人是沒有辦法做到不害怕的,這是一種由認知而引起的生理反應。雖然說選擇逃避,不愿面對會導致人拖延,但我覺得問題不應該放在為什么恐懼上,恐懼是無法避免的,問題應該是為什么沒有產生其他正向的情緒與恐懼的情緒進行博弈。
網上有非常多得關于如何治療這種拖延癥的方法,最常見的兩個:
1、要創建階段性的計劃,越細致越好,給每件事情都做一個deadline。
2、斷掉網,關上手機,切除一切可以干擾做事情的因素。
我只能很遺憾的說,對我無效。
我曾經做過一個表格,表格上記錄我每天要做的五件事,每做好一件事就打一個對勾,呃,我堅持了6天,更夸張的是,有一次,貓壞了,上不了網了,我都不敢相信,我一晚一晚的在玩紙牌。紅心大戰,蜘蛛紙牌,空當接龍……我想就算我把windows的應用全卸了,我還是能找到打發時間的方法。這種解決辦法的失效也反應出了大部分對拖延癥的分析并不適合我。
借用演講者的題材,我覺的事情的原因有兩個:
1、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只猴子。
2、為什么及時行樂的猴子能夠搶過理性決策的船舵來掌控大腦。
?先想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殺死這只猴子呢?
當我拒絕掉所有的干擾因素,會發生什么?
我有過這樣的經歷,我迫使自己不去做任何雜事,專心去想我要面對所有的問題,去想我心里一直想做的一些事情,我發現,這個時候,所有的負面情緒一下子全涌了過來,我直接被情緒淹沒了,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蹲在墻角瑟瑟發抖。
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會出現這只猴子原因:這只猴子在保護自己。
所以我比較信服網上有一個描述拖延癥的原因:大腦會促使了人不去面對問題,以避免情感崩潰??鋸堃稽c的說,人的自我防備心理促使了這只猴子的產生。 所以說與其認為拖延癥導致了負面情緒,不如說負面情緒導致了拖延癥。但是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沒有一個人只有正面情緒的,那為什么有些人的腦子里沒有出現這只猴子呢。
我倒是覺得其實這只猴子在每一個大腦里都存在,一個人在難受的時候,總會有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問題不在于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只猴子,問題就在于猴子為什么能夠搶過理性決策的船舵來掌控大腦。
及時享樂的猴子很強大嗎?不是,這是一只很弱小的猴子,想想看,蜘蛛紙牌,紅心大戰都能充當這只猴子,真的不能算是強大,那為什么弱小的猴子能夠掌控大腦的船舵呢?只能是因為理性決策的小人太弱了,會輕易的被任何東西打敗。
而理性決策脆弱的原因在我看來就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形成良好的進階思維和對應的獎勵反應。
我無法去做我認為我應該做的事情。最直接的原因是這件可選的事情(可做可不做)對我無法形成足夠的吸引力,但是我既然認為我應該做這件事情,那么從理性的角度上來講,吸引力應該是存在的。所以說并不是不存在吸引力,只是反應機制出了問題。
如果要做一件分量很大的事業,它必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果把這個過程分為10個階段:1,2,3,4,5,6,7,8,9,10。當我沒有去做時,我的能力有可能還沒有達到1,但當我做完1時,能力肯定就達到了1,這時就可以去做2了。我本就無法在能力等于0的時候完成1-10的所有工作,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去做這些事情,能力也不可能達到10。只能是一步步的做,每做完一步自然就會有對應的標志。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也就是我認為的進階思維,做一點才能成長一點的進階思維。但是我卻偏執的認為如果要做完這份事業,那么我的能力必須先打到10,但是我的能力又沒有那么高。我對我能否通過這種進階式的工作促使自己能力的提高是保持懷疑態度的,我總在想,如果最終的結果是失敗的,那么能力的提升就會變成一個假命題。而恐懼感就源于對這種失敗過程的預見。
這其實反應了一個奇怪的心理現象,就是表面上承認努力會帶來成功,內心卻認為天分和運氣在起關鍵性的作用。人一旦缺失了這種正向的進階思維,就會認為所有的結果都是理所當然要發生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不容易產生良好的獎勵機制,也就不會產生正常的反應。
而我認為之所有沒有形成這種很普通,也很正常的進階思維的原因是:在成長階段,很多時候理性思維被感性思維替代了。理性思維是需要一個很明確的求證過程來支撐的,“我拿出論點,擺出了求證過程,我證明了這個結果”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維組成部分。一但被感性思維替代,會有一個看上去很合理,卻不知道為什么的結果。
仍然是自己的經歷。
在成長階段的無數次考試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學升中學的一次考試,表哥幫我去報了個名,帶我去市里參加了一次考試,說實話由于性格原因,我當時很害怕去市里上學,沒有太在意這次考試,后來表哥幫我去看了下考試成績,就說雖然沒過分數線,但是在同去的幾個人里面,除了那個過了分數線的,就屬我考的好了,我爸媽聽了還挺高興。
我記得當時數學卷子后面的大題基本上全不會做,這其實是一件很蹊蹺的事,我很自負小學時我的數學成績,在正常情況下,我不應該一臉茫然的,毫無思路的。但事實是我確實不會做,可我又覺的我應該會做這些題,只差一點這些題我都能做出來,這種奇葩的感覺還很強烈。后來我就想差一點,到底差哪一點呢?
回想起來,那份數學卷子,特別是后面的幾個題目,根本就不像是正常的數學卷子,而是一份類似于智力測驗的卷子。差的這點是什么呢,差的是只要我做過一遍類似的卷子,我就會做這些題了……說白了,這種試題更像是一種套路,如果從來都沒有接觸過這種套路的話,確實很吃虧。
我考試成績差了,原因只可能是我的學習成績不夠好,這是最合理的解釋,也是什么都沒有說的一個解釋。我應該怎么辦——努力學習,這是最合理的辦法,也是什么都沒有說的辦法。
在遇到一個結果時,沒有理性的分析為什么會這樣,時間長了就會導致:本來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直白一點,本來應該是要受到理性的教育,變的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天分的過程,變成了一個不斷被感性概括,不斷的被貼上各種各樣標簽的過程。時間長了之后,下意識的思維習慣都會變成感性,而非理性的,沒有理性思維的支撐,理性決策是形同虛設的。
努力認真的做事會讓自己變的好起來,這是最基本的思維習慣,也是在正常情況下應該培養起來的思維習慣,這個思維習慣會占據著大腦里的空間,讓人在準備去做事情時產生的恐懼感無法鋪滿整個的情緒,會促使人去做這件事情,不會因為恐懼連碰都不敢碰。
以上,就是我認為我為什么會有這種拖延癥的一個分析,不一定適用于其他人,但仍然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不過我不知道拖延癥的解決方法是什么,即便如此,我認為找到自己拖延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在我看來,拖延癥真的很難克服。而拖延癥對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沒有治愈好拖延癥之前,很難消除這些影響。但這些影響就好比人感冒了會發燒,是自身在對抗拖延癥的反應。所有的抑郁和悔恨,都是在告誡自己要戰勝拖延癥,可現實卻是這些負面情緒往往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只能說祝自己早日戰勝病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