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做飯悟出的道理治理國家尚且夠用,更不用說提升了我們的學習了。最近苦練廚藝,連帶著對學習也算是有點感悟。
我用了半年時間從學會第一道菜,到做一桌年夜飯;從什么都不會到基本能夠復制飯店不太復雜的菜品;從對面食一竅不通到手搟面、烙餅伸手就來。半年時間自以為進步不小,我是這么做到的。
先解決動力的問題
為什么學做飯,是因為自己饞,自己愛吃;還因為覺得做一手好菜別人夸獎的時候好爽,僅此而已。
你可能覺得這個理由太簡單,做一手好菜可以解決我好吃和內心深處的小虛榮,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支持我學這件事了。而且,我內心深處從未把做飯這件事當做是一件多難的事。
學習也是一樣吧,先給自己一個動機,可以是學會了能裝逼、能招女孩喜歡、能掙錢、能變帥,只要你內心認可這個動機,就可以開始了。
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
剛開始學做菜的時候,我沒想能做一桌年夜飯,就只想能做個可樂雞翅、宮保雞丁、水煮肉片啥的就行了。我就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先學會宮保雞丁。
目標定下了,就四處找菜譜,我甚至還去知乎搜過如何做好宮保雞丁這道菜(學做飯的時候用知乎比用百度的次數還多)。步驟學會了,買料備菜,終于在我們家連著吃了一個多星期的宮保雞丁后,這道菜算是通過了要求。
我不聰明,可我也意識到學宮保雞丁好像和我平時學習的方法不太一樣。
之前學習是閱讀--記筆記--行動時候偶爾會參考新知識。
這樣閱讀的時候看的知識點很多,到了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就會自然屏蔽不少知識,再到了指導行動的時候,用的知識可能都不及記筆記時的十分之一。就像一個相互套著的同心圓,外面閱讀的圓很大,可到了用的時候可能就剩下一個點了。
做菜是怎么學的呢?以用為先!
定了目標--搜集材料--指導實踐,學是為了用,邊做邊學,做完了也學會了。這個效率似乎比之前學習的方法高了不止一點。
可我慢慢的又遇見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似乎更嚴重。
學會了宮保雞丁,我開始學做魚香肉絲。學魚香肉絲的時候又像回到了不會做菜的那個我。即使做宮保雞丁的時候我已經重復做了很多次的肉要提前上漿碼味、碗汁的調法都忘的一干二凈,都需要看著菜譜重新來。
明明一樣的東西,明明學會了,怎么從雞肉換成豬肉就不會了呢?
我才意識到,我只是學會了按照步驟做宮保雞丁,但沒學會真正的做菜。宮保雞丁的每一個步驟,脫離了宮保雞丁的時候,似乎跟我就沒有一點點聯系,變成了新的知識。
我們學新知識是不是也這樣?當新知識遷移應用到別的領域,我們馬上又回到學新知識之前的樣子,似乎從未接觸過新知識。明明學會買衣服砍價,可到買車的時候還會讓銷售代理牽著鼻子走;明明學會了正式會議時領導的座次安排,開個座談會就又不知道怎么安排了;明明學會了炒肉要上漿碼味,可換個菜就又忘到腦后。
就好像我們面前有一個過濾器,進入新的領域時,新學的知識就被這個過濾器過濾掉了。
真的有這么一個過濾器么?
真的有,這個過濾器就是我們的“下意識”,是從小積累下來的,遇見問題自然而然出現的一種認知。
我們的新知識想要遷移應用到別的領域就必須突破這種“下意識”??赏黄频倪^程挺難,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我們意識不到我們在“下意識”的支配下產生行為。
可能是小時候的經歷,或者長大以后的經歷,這件事從那時就這么做,就一直這么做了?!队绊懥Α窌姓f,“人是一按按鈕就播放的動物”。我們在特定場景、特定情境就會觸發“下意識”,然后不假思索立馬開始一種行為,根深蒂固。就像我自己遇到老師提問的時候總是會下意識躲避老師的目標,現在上了班也是這樣。一遇到提問就自然后退,然后躲避。
一個是即使別人告訴我的 “下意識”有問題,需要改正,我也很難接受。
我們人總是習慣性防衛,我們不愿改變看世界的方式,而是尋找解釋自己行為的理由。
當一件事情發生以后,與我們過去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不是去思考我們兩者間有什么差別,哪里可以去改變。而是第一時間去想我的行為是合理的,你的有問題。
就像做飯,你做個菜我吃著難吃,我會想這個人真不會做菜。我做個菜難吃,我會說今天換鹽了沒掌握好、這個肉不新鮮了、今天的火不行,總之會用力的去找外界的原因。
當同樣的事情發生的時候,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總習慣于歸因于這個人是這樣的。而當不好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話,我們會歸因于有外部的原因。我們是好的,外部的原因是不好的,才導致了這個不好的事情。
我們更容易做的不是客觀的認識,而是給自己一個合理化的理由。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有時我們沒辦法意識到處于某種“下意識”下。而另一方面,即使當別人告訴我,我的“下意識”有問題,我也不愿意去面對和接受。
那么如何讓我們跳出這種“下意識”呢?
做飯的時候,我想不能做一次就菜我就翻一次菜譜。于是每天做飯的時候我就提醒自己,肉要提前上漿碼味、糖醋的碗汁就是一糖二醋三料酒四淀粉、大部分醬下鍋時都要炒熟、大部分的菜下鍋前都要“預熟”,炒菜出國要很快,牛肉一定要配黑胡椒等等等等。
做完飯,吃的時候我就挨個回憶,這個菜有沒有做到上面說的這些要點?好不好吃?好吃是因為什么?不好吃是因為什么,下回應該怎么做?
每次做,每次都想,做的次數多了,想的次數也多了。
慢慢的每個做菜的步驟都能脫離出菜,獨立存在了。見著什么就知道怎么處理,這個時候,我才知道我這是算在做飯上入了門。
上面的過程可以稱之為“反思”吧。
那對于我們的學習是不是也可以用反思改進,下一次,把自己想要獲得的能力,想要自己融會貫通的知識,用這樣的方式去嘗試:
1.列出想要培養的能力
2.回想昨天應用這些能力經歷的事情
3.找到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
4.找出好的地方,對不好的地方提出改進的辦法和計劃
這樣我們就能把一個學到的東西,遷移到各種的領域里面,讓自己的能力能夠盡快的提升。
我們如果明天仍然要讀書,不在于我知道了多少知識,而在于我們改變了什么。花100個小時掌握一個知識的應用,要比花100個小時學100個用不到的道理要強得多。
所以么,學習沒什么難的,像學做飯一樣就好了。
從用開始,不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