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可愛”,我說時來不及思索,而思索之后,還是這樣說。——普希金
前幾天,聽聞楊絳先生病逝,始想起她和錢鐘書先生的愛情佳話,想起錢先生所贊的那句「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覺得甚是難過。不過終于先生不用「一個人懷念我們仨」了,愿一家人天堂相聚。
這篇稿子躺在草稿箱里也有一段日子了,感傷之余也終于有了寫下去的沖動。這里要講一個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一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可以陪丈夫一起看雪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論到人生哲學的妻子。
她,就是沈復的妻子,陳蕓。她曾得林語堂盛贊,稱其為「中國文學史中最可愛的女人」。
而在我眼中,她,其實也是個很普通地道的中國傳統婦女。自幼失怙的她,要用女紅來養活母親和弟弟;出嫁后相夫教子,把沈復的生活照顧得井井有條,在丈夫外出求學考功名的時候,也能照顧好公婆;同時也懂得做一個舊時女子的本分,替丈夫安排納妾。
除開這些之外,她的聰穎、她的浪漫、她的放達和她的可愛,全在于沈復眼中,又訴于他的筆下。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蕓娘是沈復舅家親戚心余先生的女兒,也就是沈復的表姐。自幼聰穎,《琵琶行》聽一遍就能背誦。善女紅,刺繡之余,逐漸能夠認字,并作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沈復十三歲隨母親歸寧,一見傾心,非卿不娶。那時候還沒有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不能結婚的規定,但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的年代,沈復的一句「非淑姊不娶」何其可貴。大概人和人之間確實是有氣場的,氣場相同的就會相互吸引。
蕓娘不是傾國傾城的美人,沈復也從來沒把她描繪的如天仙一般,但是她在他眼里,自是不同于其他人。第二次到舅家,只見滿室光鮮,卻獨注意到通體素淡的蕓娘。沈復眼中的蕓娘是消瘦的,但是別有一番韻味。這大概就是老話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吧。
其形削瘦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
兩人成婚后度過了一段「課書論古,品月評花」的生活,談論詩文、賞月游湖,好不自在。
蕓娘是個內心落拓不羈的女子,她喜歡李白的詩,說起對詩歌的見解也是頭頭是道。她向往自由不求富貴,「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曾經穿著沈復的衣服女扮男裝和丈夫出去暢玩于天地之間。她追求詩意生活,連沈復的食盒也制作的十分精巧。而對生活細節上心、有生活情趣的女子必是內心細膩、精神雅致的。
余愛小飲,不喜多菜。蕓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形如梅花。
可惜這樣雅致的女子沒能夠和沈復走到人生的最后。大概是天妒紅顏,癡情總薄命。
庭有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
也許在當時的別人眼里,沈復就是個不思上進、只管風月的敗家子,而陳蕓就是助紂為虐的壞妻子。他們的自由隨性、天真浪漫和當時的封建禮教不相適應。可是沈復眼里,蕓娘是獨一無二的。直至很多年后,蕓娘早逝,他依然念念不忘彼此度過的美好歲月。
都說情深不壽,慧極必傷。蕓娘的早逝,其實早在沈復初見她就有預言,「嘆其才思雋秀,恐其福澤不深」,再見她還是覺得「瘦不露骨,似非佳相」,大婚之夜「見瘦怯身材依然如昔」。雖然這些是沈復后來回憶的,在他印象里蕓娘的身體一直是孱弱的,但是這不能阻擋他娶她做妻子。
蕓娘一直是善良而多愁善感的,曾因沈復出水痘而吃齋數年,直到二人成婚后才開戒。因聽戲聽到悲傷而不能自已,不忍心再看下去。最后又因幫丈夫納妾而不得,郁結于心直到撒手人寰。
從前總是不解,為什么蕓娘和沈復情深意篤,她還要為他另尋小妾。后來想到或許不僅僅是因為時代所限,更是因為蕓娘用情至深,情之所至,總想著把最好的捧給丈夫,以至于連找個小妾也要找“美而韻者”。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蕓娘從一開始就是不同尋常的。但是如果沒有與她相知相許、氣場相合的沈復,若她嫁的人只需要一個三從四德、安于相夫教子的妻子,也許她也就泯然眾人了。幸而她遇到了沈復。
但愿每個沈復都能有一個蕓娘讓他有歲月可回首,也愿每個蕓娘都能找到愿意陪她白首的沈復。
「后記」
我第一次看到完整的《浮生六記》并不是看的原版,因為大學所學專業的關系,老師布置的作業是看林語堂翻譯的《浮生六記》(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當時就被名字吸引,后來才知道這本自傳的作者和初中語文課本中寫《童趣》的是同一個人。
(不知道的或者忘記了的請翻開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背誦并默寫全文)
《浮生六記》是清代沈復的自傳體散文,其實說白了就是一本日記,分為六個不同篇章,分別記錄了「我和妻子的日常」、「小時候調皮搗蛋的故事」、「啊,我的坎坷人生」、「各種到此一游游記」,后面兩章是出國游(琉球)和養生記,但據說目前失軼。沈復其人更是沒有其他生平記載。
《浮生六記》是清人在一冷攤淘書時發現的,可見沒事逛逛舊書攤,說不定會有重大發現。但當時只發現了四卷,而這本書應有六卷,后兩卷一直沒有出現。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我私自再加一條,恨浮生未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