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來之網絡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陶淵明 《歸園田居》一共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許多人都應該會背。
小時候每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就很不理解,為什么會有人喜歡一個人住在人跡罕見的地方,務農生活,孤老一生,那將是多么枯燥無聊的生活。
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加的趨于城市化,恐怕除了土生土長的農民,很少有人會去回歸鄉村了,走出去成了許多人的追求。
如果有人告訴你,辭去高薪回歸田園當農民,你一定會罵對方傻X,天底下還有這樣的人么。除了沒辦法,誰愿意去務農。
以前的我,也是這樣的態度,可是讓我對這一看法有所改變,是源自于一個朋友給我講的她另一個朋友的故事。
從大城市回到鄉村生活的故事,一個逃離北上廣的故事。
她告訴我,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愿意這樣生活的人。你挑水來,我織布,男耕女織不僅僅是在過去的那種田園生活或者是現做影視劇描寫的那樣,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而在現在,依舊有這樣生活的人。
朋友的朋友,她們認識的時間并不久,記得她曾經和我說起過,但是我卻不記得了。或者是她在大理的時候,又或許是在徒步去西藏的路途相識的,不過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朋友聽到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那是一對夫妻,妻子是學畫畫的,某知網絡網站當繪畫主編,屬于高薪一族,而丈夫是曾經是某醫院特別有名的主治醫師,自然薪資也不差。他們曾經在大都市有著優越的物質條件,別人眼中羨慕的小康生活。
不清楚他們為什么放棄了這一切。來到了北方的一個小村莊里生活,更為離譜的是,現在他們竟然做起了農民。
那個村子距離市區大約有二十多公里,路途看似并不遙遠,但卻有著一條異常陡峭的盤山路,除了這個村子還有遠方村子里的人會經過這條路之外,這里很少有外地的人過來。
那個妻子告訴我朋友,村子曾經是她外婆生活居住過得地方,這里還有外婆的院落,還有幾畝退耕還林剩下的薄田。
這里曾經偏遠而又落后,小時候還沒有修好盤山路的時候,只能是靠徒步走,每次都要走好久好久才能進到村子里來。現在修了盤山路,要比之前方便好多。
好在地域雖然比較偏,但是卻并不落后,水電齊全,家家戶戶都通了衛星電視,拉了固話機。只是沒有網絡。
那個所謂的市區也是四五線的城市,城市繁華大道,都不如她曾經居住的小區大。不過這里衣食無憂,吃穿用度,都不缺。
她和我朋友說,小時候自己每次來到這個地方,就很討厭這里不發達的交通,討厭這里很古老的茅廁,到了夏天惡臭難忍。她不明白,自己的外婆為什么還要住在這里,不跟他們去大城市里生活,非要在這里做一個農民,一把年紀了,還要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小時候她不懂,現在她才逐漸明白這里的好。
她指著最遠處隱約可見的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說,現在這兩個村子里基本上都是住的老人,年輕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嫁出去的姑娘,也沒有人愿意回來。他們都羨慕向往大城市繁華熱鬧的都市和生活,可是如果一個人每天一睜眼就會呼吸著擁有霧霾的空氣,即使帶著口罩也會讓自己鼻子過敏,以損失健康代價換取的生活,也是了然無趣的。
妻子和我朋友說,他們是擁有別人羨慕的生活和工作,但這些也會伴隨著巨大的壓力,繪畫需要靈感,也需要靜心,可是有的時候卻會遇到創作的瓶頸,而這個時候再遇到催稿,熬夜失眠,皮膚差,掉頭發,而自己的丈夫更是常年沒休,經常在醫院里沒日沒夜的動手術,身體健康也很糟,醫生能醫卻不自醫,實在是一件比較可笑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一個醫院的主任醫師被一位醫鬧砍死,那一晚,丈夫和她都有了一個想法,帶著孩子遠離這座喧囂的城市,過屬于自己平淡寧靜的生活。
他們一家三口可以待在一起,那里不會有霧霾,不會讓自己鼻子過敏,不會有催稿導致失眠常常發生,甚至都不需要每天一睜眼就需要應對的各種生活的費用。
她笑著和我朋友說,大城市生活,雖然舒適,雖然溫馨,但是節奏過快的生活工作方式,讓人們的內心總是充滿了深深的焦慮。
這里不需要每天一睜眼就要考慮今天的消費有多高,水電煤氣費也不用再考慮。不需要考慮出行是擠公交坐地鐵還是開車。這里生活簡單而規律。甚至在這里毫不夸張的說,一年的消費都趕不上她在大城市一個月的消費。
這里的蔬菜家家戶戶都在種,想吃什么只需要在自家地里拿,沒有的可以和有的人家拿,實在沒有的,村里還有供銷社還保留到現在的歷史產物,如果連供銷社都沒有的,那么可以坐著兩天發一趟的班車,去市區買。
每天醒來,感受著朝陽,村里的裊裊翠煙,雞犬相交的聲音,可以站在院子里呼吸新鮮的空氣,也可以走出院子,看著眼前一片片綠油油的莊家和整齊的田地。腳踩在草地上可以感受到黏在腳上冰涼潮濕的露水,這生活多么的愜意。
他們所住的院子門前就是一片綠油油的玉米地,而門前一片平攤的土地上種著倭瓜和西瓜。采集一壇子露水,放在院子里挖的地窖當中儲藏,地窖里還放著蘿卜和土豆,算是他們主要的蔬菜。
每天清晨。村里的老人們就會聚集在村子中央的一口水井旁邊的一塊水泥做成的黑板前面,聊天談心,東家長西家短,要么就是聊幾句所謂國家大事。
黑板通常會公布一些村委會發布的公告什么的,而重要的通知,則是會在村子各地安放的喇叭播放。
他們偶爾也會去聽,兒子喜歡睡懶覺,丈夫則是陪著妻子出去走走,活動活動,跑跑步,呼吸新鮮空氣,要么就是背著畫板去寫生,也會去聚到黑板面前,聽那些老人談天說地,這一切讓他們感到很開心。
丈夫會在村診所義務幫忙,偶爾出診會得到一些勞務費。
孩子則是由他們自己去教,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這些,小家伙背的滾瓜爛熟。
妻子則是會在一些雜志上投稿,每每都能獲得稿費,雖然有雜志社想要找她簽約,但是都被她拒絕了。
她說,剛來的時候。姥爺還在,沒過幾個月,姥爺去世后,他們就接過了姥爺手中的鋤頭,在秋天的時候將莊家收了,但并沒有去賣錢,而是留著自己吃。他們只留了幾畝地,剩下的都租了出去。
她對朋友說。這樣的生活方式讓我感到很快樂。這里是屬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沒有重工業,沒有焦躁,有的只是祥和與寧靜。
朋友問她,未來會怎樣。畢竟孩子會長大,需要受正規的教育,需要融入社會,融入城市。
她一笑說,等孩子大一些的時候,他會做出自己的判斷。我尊重他的選擇。
當朋友簡單告訴我這些的時候,我忽然覺得,這個夏天,我應該也要去姥姥的村子里走走看了,去享受一下那短暫而又奢侈的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