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特熱比奇(T?ebí?),是我家半小時車程左右的又一個有著世界文化遺產的捷克小鎮,這一點是到了之后看到世遺的標志才知道的。當初,不過是地圖上發現了這座城,順便翻了兩張照片,便決定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初冬周日前去拜訪。
一頓生猛的早午餐
一入冬,捷克就開始連日陰冷的天氣,兼之這邊還常用木柴取暖,工廠也不算少,汽車尾氣的排放標準也不算高,秋冬后,倒是常有十天半個月的連日陰霾,偶爾的大晴,便似上天恩賜,若在逢上周末,簡直要歡欣鼓舞了。于是,那一個陽光燦爛的初冬周日,起床一看窗外湛藍天色,沒舍得在家里浪費時間吃早飯,便催促著趕緊出門了。即便如此,磨蹭如我們,出門已是十點多了。
近十一點時到達特熱比奇,車停廣場,就開始四處找吃的。所以,特熱比奇之行,就從一頓早午飯說起吧。周日的捷克小城,店鋪關門不說,很多餐館也都關門,面包鋪也不像德國那么常見,在廣場溜達了多半圈,一家開門的吃的都沒看到。只好決定,餓著肚子,邊逛邊找吃的吧。
還好,在離開廣場一兩百米的一條主街上,終于見到了一家隱藏的餐館,名字叫做Cafe Bar Holiday,穿過一個小小的臨街庭面后,里面別有洞天,裸露的木梁,裸露的磚墻,配上各種稀奇古怪的裝飾,從樂器到農耕工具,從照片畫作到懸掛屋頂上的搖籃,再加上木桌椅和紅格子桌布,倒是頗有格調,似乎也很有些歷史。只是,深入房屋腹地的房間,只能依靠燈光照明,多少有些辜負外面的好天氣。
還好,飯菜的味道,與餐館的裝飾倒也相配,這里要格外介紹一款這邊很流行的主菜,自從H先生有次與同事吃飯被介紹品嘗過之后,便對此贊不絕口,念念不忘,看到這里的菜單上出現了這款菜,便毫不猶豫的點了它。
那實在是一道血腥而原始的菜,比三分熟的牛排還要生,一坨生的碎牛肉,上面放一個生蛋黃,各種調料放一邊,一人份或兩人份的剛剛出鍋的油炸面包片,外加幾瓣脆生生的大蒜;吃的方式,也格外生猛,要把生蒜在炸面包上來回涂抹,再將與各種調料混一塊的牛肉餡抹到面包上,如此,便可開吃。
生牛肉如何,暫不置評,大蒜與油炸面包的搭配,卻讓我如見知己,因為小時候,曾一度覺得蒜與油條是絕配,所以,先已對這道菜有所好感了。而生牛肉餡那一部分,便是傳說中的韃靼牛肉了,也并非捷克獨有,在法國、比利時、丹麥、瑞士、意大利都很流行,只不過他們多配一盤炸薯條。
至于味道,其實并沒有生肉腥味,相反,有著生牛肉特有的清甜香味,各種香料也豐富了它的味道,口感也軟軟糯糯,甚至有點入口即化的感覺,再配上酥脆并夾了蒜香的炸面包,其實,挺不錯的。對吃生食并無特別意見的,我倒是推薦嘗嘗。
水邊的游樂場與小山頂
吃飽喝足,出門重見天日,也有了足夠的力氣和心情逛小城。從餐館往城中折返,沒幾步,是一條小巷,聽見潺潺水聲,再走幾步便是一座小橋,走近,便看到穿城而過的那條河流,冬天的水淺淺的,時不時便與水底的石頭激起一層層的浪花,有鴨子不怕冷的在水中游來游去,兩邊是房屋,房子與河間各有一條可通車可步行的道路。
還沒怎么站在橋上看風景,小姑娘便先被河對岸的一個兒童游樂場所吸引,好吧,先陪她去游樂場玩一會兒吧。這個小游樂場的位置真心不錯,恰是山南水北,初冬的陽光照射下,倒覺得就呆這里玩上一下午,也算是不虛此行。反正,H先生和小姑娘一到這里,就挪不動腳步了。
我也想在這里歇著玩著,但看到后面矮矮的山坡上有影影綽綽的人影,就不甘心僅僅停留于此,有心要登高一望。于是,暫別他倆,獨自轉到房后,找到一個相當不起眼的小路,沿著臺階,一路攀爬到了坡頂。
果然,登高便有驚喜,小城特熱比奇的美景盡收眼中了。一水穿城,兩岸房屋迭次,間或幾個教堂的尖頂聳立,再加一些起伏綿延的山勢,確乎是非常美的一座城。
山坡上還有一條小路延伸遠方,想多走幾步,又惦念山坡下的他倆,站在山頂的平臺上大聲問他們上不上來,雙雙回答不。我只好原路返回,告訴他們不去山坡錯失了很多美景,心中則格外惋惜未能踏足的山頂小路。
猶太區與基督區的共存
終于說動小姑娘離開,便沿水北的小路一路向西。這一邊的房子,有那么一點擁擠,但修葺的還算齊整,且每棟房子與每棟房子的顏色各不相同,尚不算單調。偶爾有著臨街小院落的,則透著濃濃的生活氣息,比如院中搭晾了很多衣服,這可不算常見。
走到盡頭,是一座正在修整的大橋,繞過去,便是一座宮殿與庭院,也就是這里,我們意外的又見到了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志。不過,這一片區域正好在進行一場自行車比賽,所以,又繞了些路,才得以一窺真面目。
原來,之前經過的小房子便是特熱比奇的猶太區,它們與這座建于1240-1280的羅馬哥特式教堂,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的:
全部的猶太區,古老的猶太墓地和圣普羅皮烏斯大教堂是從中世紀到20世紀猶太教與基督教文化共存的見證人。猶太區是這一社區多個生活側面的證明。作為13世紀早期修道院的一部分,圣普羅科皮烏斯是西方歐式建筑在該地區發揚的一個鮮明案例。
真是出乎意料。繼續科普下:特熱比奇的猶太區,是歐洲保存最完好的猶太區之一,也是遺產名錄中唯一在以色列之外的猶太遺產,一共有123座房屋、兩座猶太會堂和一個猶太公墓。在1890年,這里居住著近1500名猶太人;二戰之時,這里的猶太居民都被納粹驅逐到集中營并殺害,后來只有10人在戰后回到此處?,F如今,猶太區只剩一段歷史,居住于此的,大多已非猶太信仰。
至于圣普羅科皮烏斯大教堂,我們繞過層層路障,終于得見其面目時,也只有說一聲,挺美的。建筑本身就很美,兼之還有寬闊的庭院,有綠草密布的斜坡的花園,因地勢高,還可平視猶太區,俯瞰看小城中心。我查到的一段資料是這樣說的:
圣普羅科皮烏斯大教堂建筑的核心部分包括3個10世紀的長方形廳。歷史上圣普羅科皮烏斯大教堂重修過幾次,但在最近的研究工作中,在墻上18世紀的畫下,又發現了12世紀壁畫;同時,還有一批有價值的文物收藏在教堂中。長方形廳是大主教起居的地方,它是大教堂內至今保存最好的建筑。可以說,長方形廳是歐洲中世紀建筑史的一顆寶石。它的設計代表了羅馬風格和哥特風格的過渡。長方形廳在1468年匈牙利的部隊包圍該地區時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1704年開始了重建和修復工作,著名建筑師F.M.卡恩卡曾負責此項工作。而這個建筑最有價值的地方――長方形廳的石門直到1862年才被發現。
河邊的房子
離開教堂,覺得一天的好天氣已享夠,雖然看市區的地圖,當時沒有能在山頂走走從而沒能直接從猶太區中穿過,多少有些遺憾,但可以多看兩眼河邊的風景,也算安慰吧。
回城的路上就遇見了一只河邊23號房子家的小貓咪,蹲在窗戶外,目不轉睛的盯著屋內,我們輕輕“喵嗚”了兩聲,它一點都不為所動,一般情況下,貓見了我們都會跑過來擦頭蹭腿的,這讓我覺得,這大概是一只有故事的小貓咪。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岸的房子,密密的連成一排,沒有幾個小巷可以通向城中,但,卻有幾個門洞可以直接通向廣場,而且中間會經過一個類似天井的但很大的庭院,里面還有布置的挺美的小店。這小城的布局有些讓我意外驚喜。
重回廣場,恰在停車處不遠。云漸起,開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