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國情與中國特色的教育,讓95%以上中國家長們為了所謂的名校,引導孩子們忙于應付各種考試,各種技能(唱歌,表演,琴技)等,忽略了對綜合能力(學習計劃,溝通能力,分析與決策力,乃至誠信)的培養,最后即便是培養了所謂的“學霸”,一旦跳出學校與老師的呵護,很難快速融入陌生的、無優越感的環境。
曾經受邀參加青少年大型演說會,看到兩種不同教育模式下推選出來的優秀孩子臺上演講,其技能,專業性,表情,及回答問題的應變等明顯的差異,讓觀眾席上的200多位家長們交頭接耳,唏噓不已,那一剎那,家長的感悟或許頗多吧。
分享兩個成功例子:
案例一:曾經的同事,現在的好友迫不及待的分享她孩子剛出爐的優異成績:SAT1 1550(離滿分50分),SAT2、AP滿分。好友說:“對孩子的全面發展的培養與輔導終于有了一些安慰,孩子的努力有了回報,感受到成就感。”我知道,這位母親對孩子的世界觀認知,學習能力與興趣等提升中做了很多努力。
案例二:閨蜜趙媽也兼顧著職場與母親的雙贏角色,孩子Adrian在她的引導下總結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成績優異,綜合能力與情商均高,獲得國際生中唯一錄取的醫學本碩博機會,成為留學機構“里程碑”,如今孩子在異國他鄉不僅學業優異,業余參加各種學業拓展的項目,獲得大咖導師的高度認可,因而信心滿滿,成就感俱足。
曾經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題目叫“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點”。孩子的成功培養某些程度已經牽涉到家庭的經營與發展。因此,培養一個有成就感的孩子(指能力,興趣,價值觀與學業上的成就),不僅需要父母與孩子的雙方努力,更多的需要父母實時獲取人力資源管理知識與技能,并在早期開始引領其發展。
哪些人力資源管理知識需要父母了解?在此,讓我們一起學習培養人才的核心武器---勝任力模型
勝任力,顧名思義就是培養人才更好的勝任未來的發展需求。它分為冰山上看的見的知識,技術,冰山下看不見的能力、興趣、價值觀。
企業HR將勝任力模型廣泛應用于人才的選、育、用、留。二十年前,一批年輕人在跨國集團職業發展過程中得到培養并獲得成就,如打工皇帝唐駿, 《逆風飛揚》作者吳士宏等,個人綜合能力提升后對未來高職位能做到高度匹配。
近年來全球著名大學或核心專業的招生均引入勝任力模型,招生官在審閱候選人的Essay和PS(書面面試流程),以及Skype面試流程中,通過勝任力為導向的提問,挖掘孩子的未來潛力,確保孩子的潛力符合所選專業的要求,同時也為孩子有能力完成學業順利畢業提升了概率。
2017年,百所美國頂尖私立高中聯盟(MTC)正式推出的學生評價體系—8大能力評估系統,用于招生錄取等。八大能力分別是:分析與創造力,溝通能力,領導力及團隊合作,信息技術及數理能力,全球視野,適應性與探索力,誠信與決策力,心智習慣。
如何評估孩子是否具備相關能力呢?讓我們從案例二的趙媽來找答案吧。
問1:什么年齡段適合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
答:核心能力培養最好建立在初中時期,這個期間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社會價值觀和認知,家長需要恰當有效的雙向溝通,這樣即能減少青春期的叛逆,還能培養其能力。
問2:如何觀察與評估孩子具備相關能力?
答:保持與孩子良好的溝通與信任后,平時可有意識地了解其如何處理與老師、同學的關系,引導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和溝通能力的體會。
初升高期間,基于兩份到手的offer討論選擇市重點高中還是國際學校的決策,通過了解孩子的思考及未來的目標,來觀察與訓練其決策能力。
當孩子進入心儀的高中時,觀察孩子在新環境下的融入速度,其實早已體現了適應能力了。學期家長會期間,看到同學們主動與孩子招呼,已經看到孩子的影響力了。
問3:除了上述能力,對于學業階段的孩子還有什么最重要的能力?
對于高中及以上的學業階段孩子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學習能力與學習計劃性。孩子在申請大學專業的面試時,兩名主考官就其高中期間如何規劃學習進度特別感興趣,讓孩子例舉了幾個事例,證明其獨立且有規劃的學習能力,最終獲得優異成績。
“過去的行為預測著將來”,通過提問,考官們更確切地了解孩子的潛力,并預測其在未來專業上的成功幾率,達到學校選對人才,學生更容易達標的雙贏概率。
引用孩子的一句話:我感覺內心很有奔頭。
在學業上獲取的機會和其內心的成就感,也證明了父母結合勝任力模型,輔導與培養孩子綜合能力與學業成就的切入點,最終助力孩子贏在未來。
(特別提醒:雙向溝通指家長用提問的方式而非直接告知自己的想法,當孩子的思考有邏輯并可行時,請尊重并加以鼓勵。家長的角色可以反問或提出不同看法或結果的預測, 推動孩子準備第二方案。 正是孩子自己的決定與規劃,他未來的困難與挑戰才會堅持。)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HR manager,孩子們就是未來社會的人力資源,因此學習勝任力模型并學以致用,恰恰是要求現代家長們與時俱進。
拼爹拼媽的年代,更需要有家庭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