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最喜歡的美劇大概就是《傲骨賢妻》了。因為這不僅是一部女性成長史,其中還有人性和倫理的思考和掙扎,非常接近現實世界的復雜性。我們不僅能通過庭審、案件了解美國法律,同時也是學習談判的好機會。
在大部分案件里,沒有絕對的輸贏,有的只是雙方律師的博弈,通過收集案件信息,調整談判策略,有時需要堅持,有時需要讓步,最終都是為了在法律背景下,實現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最大化。
雖然一說起談判,我們最常想起的場景就是法庭和商務談判桌,其實說到底,談判是溝通的一種形式,學會談判不僅有助于我們在工作中達成目標,而且也能幫助我們擁有和諧的生活和人生。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本書是《麥肯錫教我的談判武器》,作者高杉尚孝,前麥肯錫顧問,他在邏輯思考、商務寫作與談判等領域經驗豐富,除了本書之外,還著有《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解決問題的理論》等書。
在《麥肯錫教我的談判武器》中,高杉尚孝認為,雙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的良性談判,才是真正的談判之道。 他通過分享職場人都需要的邏輯方法,和詳細介紹良性談判技巧,讓我們不管是在生活中與人溝通,還是在商務談判、商談加薪時,都能進退自如。
一 邏輯思維
我們平時總說邏輯思維?那么,在談判中,怎樣才算是有邏輯?
首先,我們要有明確的主張,這個想不明白,就不知道自己溝通的目的是什么;其次,需要充分的論據;最后,論據必須是能夠合理支持主張的。
比如,本月公司利潤減少,是因為收入增加,成本減少。這句話既有主張,又有論據,但是論據卻無法合理的支持主張。
在與人談判時,我們需要銘記“論據是否能合理支持主張”往往是由對方來判定的,談判和辯論不同,談判需要雙方都認可,才能最終成交。
因此,在談判時,我們就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自己的邏輯性。需要注意的是,這樣做并不是要改變自己的立場,而是在保證自己立場的前提下,站在對方的角度,對論據加以調整,以使對方產生共鳴和認可。
01 邏輯金字塔的結構
明確了邏輯性的定義,下面我們再來看,如何使用“邏輯金字塔”來進行邏輯思考。
“邏輯金字塔”是幫助進行邏輯思維的“結論和論據的配置圖”。
邏輯金字塔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
一、主信息,是位于金字塔頂端的明確主張或結論;
二、 關鍵信息,位于金字塔的第二層,是支持主信息的論據,關鍵信息最好選擇3—5個,2個以下太少,不足以充分論述主張,5個以上又太多,容易讓人忘記。
三、子信息,位于關鍵信息的下一層,關鍵信息相對于子信息,是主張或結論,子信息就是支持關鍵信息的論據。
連接主信息和關鍵信息,以及關鍵信息之間的邏輯,稱為關鍵邏輯;連接關鍵信息和子信息,以及子信息之間的邏輯,稱為子邏輯。
主信息和關鍵信息,構成主金字塔;關鍵信息和子信息,構成關鍵金字塔。
02 如何構建“邏輯金字塔”
構建“邏輯金字塔”有兩種方法:
自上而下法,是從金字塔頂端的“主信息”向下,通過提問“why so”(為什么要這樣做?),來發現支持“主信息”的“關鍵信息”,以及支持“關鍵信息”的“子信息”。這種方法,適合主張或結論已經明確,需要整理思路的情況。
自下而上法,是從金字塔底部向上逐層構建的方法,關鍵點在于“通過按主題分組進行信息提煉”,在提煉的過程中需要多問"So What?"(那又怎么樣)。
具體來說,首先,將各種“子信息”,按照主題進行分組,提煉出“關鍵信息”,然后再將“關鍵信息”提煉成“主信息”。這種方法,適合對問題的本質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時,通過提煉的過程,明確主張或結論。
03 MECE原則:不重復不遺漏
搭建“邏輯金字塔”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沒有重復,無一遺漏”。
不重復是為了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不遺漏則是為了更有說服力。不遺漏比不重復更重要,也更難做到。因為不遺漏要求我們能夠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待問題,對于問題的認識要更全面。
那么,如何避免遺漏?
一個方法,是借用現有的模型,比如,可以借用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來做行業分析。借用SWOT模型,來進行競爭力分析。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現有模型,達到避免遺漏的目的。
另一方法,是在設立關鍵信息時,增加一個“其他”項。當一些信息無法歸入到已經設定好的關鍵信息下時,就可以暫時放在“其他”項下,等到“其他”項下的信息越來越多,我們就可以從中提取出新的關鍵信息。
使用“邏輯金字塔”時,可以通過自下而上法提煉出主信息,然后再通過自上而下法來進行假設驗證,在此過程中,最大程度的實現MECE(不重復、不遺漏)。
二 清晰的表達
01 明確主語和謂語
在日常生活中,省略主語時,我們十之八九能理解對方的意思,但是在談判中,省略主語的做法會增加對方的理解難度,甚至造成誤會。比如,
“本公司非常重視與A公司的獨家交易,可是最近開始與別家公司交易,讓人非常擔憂。
這句話聽起來就會有誤解,是誰開始與別家公司交易?是A公司,還是本公司?并沒有說明確。在談判中,為了讓對方理解我們的意思,最好是采用主語明確的表達方式。
此外,主語與謂語之間的距離,不要離得太遠。比如,我們經理在周一的例會中,聽到本月的KPI完成的比預算好,以及各個小組本月的工作進度說明之后,感到非常滿意。這句話主語和謂語離得太遠,讓人聽著有點困難。
可以通過調整,將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距離縮短。比如,我們經理感到非常滿意,因為在周一的例會中,聽到本月的KPI完成情況超過預算,同時各小組的工作進度安排得井井有條。
02 使用邏輯連接詞
“本產品處于新產品開發階段,而價格較高。”
這句話中的連接詞“而”,是一個模糊連接詞,“本產品處于新產品開發階段”和“價格較高”是什么關系?是相互獨立的還是因果關系?如果是因果關系,改成“因為本產品處于新產品開發階段,因此價格較高”,就更容易理解了。
我們習慣使用模糊鏈接詞,是因為這樣不費腦子,然而,在談判中,我們想讓對方按照我們的期待行動,就需要清晰的表達,幫助對方更好的理解我們的意思。
因此,在句子之間,需要使用邏輯連接詞,比如,因果關系:因此,由于,所以……;條件關系:如果、根據、只要……;追加關系:另外、除了、甚至……
03 少用抽象表達
清晰的表達,除了要明確主、謂語和正確使用邏輯接連詞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盡量少用抽象表達。
比如,“請重新評估交易條款”,這句話就很抽象,交易條款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價格、付款條款、運輸條款、違約條款等很多方面,需要重新評估是的哪部分內容,重新評估的具體方向在哪里?都不明確。
抽象表達,將解釋權交給了對方,一方面會增加對方的理解難度;另一方面,如果對方和己方對于表達的內容理解不同,還可能造成誤解,如果到談判后期才發現,從頭來過,就會浪費了大家的時間和精力。
此外,談判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對方按照己方的期待行動,抽象表達也很難激起對方的共鳴和情緒。
三 善用談判技巧,保持良性思維
01 使用SCQA分析對方的需求
良性談判的最終目的,是在提高雙方滿意度的基礎上,達成交易。所以找到對方的需求很重要。只有明確了對方的需求,并盡力提高對方的滿意度,才能促使對方采取行動,提高己方的滿意度。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如何通過SCQA分析來發現對方的需求。
第一步,我們首先需要確認對方的具體身份,比如,對方是股東、供應商或者是客戶等。
第二步:描述談判對手所處的穩定情景,即SCQA分析中的S(情境Situation)。
第三步,假設能夠破壞上述穩定情境的問題,這就是C(障礙 Complication)。
第四步,在從S到C的過程中,設想對方可能關注的地方,找到對方的問題Q,并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確認。在這個過程中,關鍵在于,我們找到的Q是不是對方的真正關注點。為了不錯過對方的問題Q,在談判中應提前設想多個Q,并在談判的過程中,為這些Q進行排序。
第五步,思考解決對方問題Q的答案A(答案 Answer)。在思考答案A的時候,我們必須注意A是不是Q的直接答案。
比如,對方的Q是“利潤為什么減少”,如果回到“具體可以問財務部”,這個回答A,就算不上是直接的答案。這里的“詢問財務部分”只能看做是尋找最終答案的一個行動,并不是答案本身,所以,如果在談判中,做出這樣的回答,是無法解決對方的問題的,也就無法打動對方。
02 確定合理的BATNA(最佳替代方案)
人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談判也是這樣。
因此,在談判中要保持平常心,就需要提前準備BATNA(最佳替代方案),這可以看做是談判方案的B計劃,它是僅次于談判方案的次優策略,既然是次優策略,那么就是所有替代方案中最好的一個,也就是唯一的一個。最佳替代方案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己方的談判能力。
以找工作為例:A目前的工作處境還可以,不管是待遇還是工作內容、職位發展空間,基本滿意。這個時候,有個獵頭給A介紹了一份知名外企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A與此外企談判的B計劃就是,繼續目前的工作。
不難看到,A與招聘公司談判的過程中,談判能力是比較高的,因為A最差是維持現狀,如果這個工作機會無法提供A滿意的條件,A大可不必接受。
既然涉及到談判能力,在確定BATNA時,就需要提前收集對方和己方的信息,進行客觀分析,既不能過分悲觀,也不能過分樂觀。過分樂觀的BATNA可能會導致,談判破裂后才發現,實際情況要糟糕得多,過分悲觀則會造成,無法積極尋找自己的談判優勢,只能接受對方的不利條件。
03 通過良性思維,保持平常心
談判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心理戰。在談判過程中,保持良性思維就很重要。良性思維,是指“很希望如此,但也可能失望”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是基于現實情況的復雜多變,防止一旦事情發展不如預期,心情變得沮喪,喪失斗志。
為了讓自己在高壓的談判過程中,保持平常心,還可以提前演練談判場景。比如,參加談判的隊員,可以分成敵我雙方,扮演對方的隊員不斷挑釁,談判代表則應注意保持冷靜,既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在對方的威逼態度下退縮,而是保持“不憤怒、不畏懼、不沮喪”的態度,有理有據得應對,這也是良性思維的應用,“希望對方是友好的,但是如果對方不友好,也不要驚慌失措”。
《麥肯錫教我的談判武器》是一本適用范圍很廣的工具書。不僅在談判環境中,在人生中,我們也很需要擁有“很希望如此,但也可能失望”的良性思維和最佳替代方案。
生活總是變幻無常,最佳替代方案在預期未實現時,能給我們的人生兜底,而良性思維則會幫助我們努力思考,尋找新的開始。
以上,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