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獲取信息,知識生產才是真正的學習、內化知識
時間是人生最大的生存成本,每個人要把自己比對成一個企業,一方面要做產品,產品里就蘊藏著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要珍惜成本,成本就是自己對時間的管理。沒有資源、資金,沒有實體公司,那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可以作為一種產品,自己就可以生產和銷售。本書的前言部分引出了一個概念,叫做知識生產。
“我們通常認為,這里所說的“知識生產”指的是人們通過腦力勞動創造出新信息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所指廣泛,包括智慧、思想、念頭、新聞報道和口頭敘述,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東西也可以被納入信息??傊?,簡單來說,所謂的知識生產是讓大腦運轉起來,傭人們知曉的形式提出某些新的事物——信息”
——梅棹忠夫《知識生產的技術》
知識生產,就是把自己的知識進行輸出的過程,對自己來說是“知識變現”,就是把自己的知識變成現實可見,成為產品。對讀者來說,是未經其自己加工的信息。沒加工之前,知識是相對于作者來說的;相對于讀者來說,只是待加工的材料。
知識生產包括寫書、報告、公文、小說等等。因此,我們不用擔心,也沒必要有那份焦慮,能做到什么程度做到什么程度,在你還沒有明細自己的目標和達到一定的“功力之前”,要功利在遠而不在當前,只要去動手閱讀、學習、整理、寫作,就會有進步,就會離目標更進一步。
知識生產就是輸出。同樣的作文題目,學生們都要去寫,但是寫出的產品都不一樣。因此,從“產品”角度來講,成果有好壞優劣之分;但是從“市場”來講,這也是一個商機,拼的是個人智慧、毅力、能力和眼界,這些能力靠什么去積累,必然是信息的高效整理。
日本人開始呼吁重視知識生產,是從通常所說的制造業開始陷入低迷的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已經是40年前的話題了。該書的作者是日本人,我們能看到這本書,其實已經跨越了四十年的“區域”經驗,吸收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和社會背景,所以我們是賺大了。從現實來看,中國當前不正是也處在這個階段嗎?一方面慨嘆落后的同時,另一方面借鑒這份難得的經驗不是我們作為“人”這個點的一大幸事嗎
書中還提到了“一元化”筆記的三個優點:**一是簡潔而簡單,不會造成混亂;二是可以無壓力地持續使用;三是自由度高,能夠隨意調整。 **在我們學習一種新的經驗,進入一個新的領域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非常大的焦慮,甚至迷茫,那真正有用的書就是為你接觸這方面的焦慮和迷茫的,這本書最有價值的不在于雞湯化的條款,而在于作者經過實踐切實可用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正是我們實際面臨的。
按照書上介紹的筆記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可以解決以下問題:
01 找到加速思考進程的線索
02 得到新視角和切入點
03 獲得靈感和想法
04 將想法變為成果
這四點是我們實際需要的,而不是那些應該什么時候,用什么工具,怎么做。這些知識別人的做法,別人為什么做其實也不重要,而這幾點已經是抽象化、普惠化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因此這才是看到了使得我內心受到觸動,想繼續讀下去的理由之一。
前言還介紹了,想不出好點子時候,作者會選擇的處理方法案例。意思就是退而求其次,人不是每時每刻都能興奮的起來,但起碼要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做點什么,在這個角度來講,一方面是營造儀式感,讓這種儀式感融入到日常,從而激發興奮;二是什么都想不出來的時候,做就行了。
還有一點讓人趕到振奮。“看似可用的用不得,看似沒用的盡可用”。那就是避免吸收信息的局限。也就是跳出自己的思維框架,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在一個領域久了,審美會疲勞,只會想著吃“家常飯”,而獵奇野味的功能無形中便退化了。
還有,為什么要用紙質筆記本?“記錄的筆觸中包含當時的心情,資料和紙張全是實在的物體,他們會為我們還原當時的狀況,包括記錄時的手感和觸感?!?strong>要賦予筆記本“工具”以外的情感意義,也就是刷出筆記本在內心的存在感、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