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便箋
I:思考結構的形式看不見摸不著,是一種內隱的心理活動。由于經驗、實踐等原因,每個人存在很多思考結構,幫助我們快速理解概念,解決問題。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思考的形成,截至目前依然存在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大腦是如何產生思維的?心理表征是如何形成的,這里不探索復雜的心理機制,直接呈現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心理學認為人的記憶分為長時記憶、短時記憶、瞬時記憶三種,長時記憶中存儲著各種思維結構的模型。這些模型是認識世界的思考工具,比如常用的語義記憶模型:層次網絡模型、激活擴散模型,既可以認識具體的事物,也可以認識抽象事物。
層次網絡模型:類似金字塔的結構,主要用來說明概念的結構,實行分層存儲。抽象層次最高位于塔頂,是這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下一級概念是這個事物的具體特征,每一層都是這個概念的獨有特征,具有鮮明的縱向關系,橫向關系不明確,文中例子為并列關系。激活擴散模型也是一種語義記憶模型,同樣具有網狀結構,主要按照語義相似性將概念組織在一起,概念之間既有縱向的邏輯關系,也有橫向的聯系,概念之間的關系通過共同的特征數量形成聯系,并沒有嚴格意義的層級之分,也放棄了概念的層次結構。
前:作者是如何引出這個信息的,這件對我為什么重要?
作者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引出思考結構的形成。這個問題對我很重要,原因在于弄清思維結構的形成,有利于幫我找到鍛煉思維肌肉的方法。
因:作者提出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是如何驗證或排除假設?還有其他可能嗎?
關于思維結構的形成作者提出了不同視角,哲學從宏觀的視角把握思維的規律,心理學從微觀視角探尋內在的心理機制。對于思維結構的形成作者認為和教育、生活、職業、環境、文化有關。
后:若依存信息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是什么?
如果弄清思維結構形成的機制,不僅可以提高我的心理表征能力,也可以提高結構思維能力。當對某個問題的思考陷入困境之中,可以調用已有的思維結構幫助我對思維進行分層,建立清晰的內在地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果:不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變有多嚴重?
不這么做的話,思維能力膚淺、薄弱,無法高效的工作與生活,嚴重影響生活的質量。
用:要這么做,得具備哪些條件?
形成思維結構,需要具備一定知識存量、掌握幾個思維工具、基本邏輯思維能力,結合問題,進行刻意練習,深度加工,使得思考框架存儲到長時記憶之中,方便日后自動化的調用。
A1:思維結構的形成的確肉眼無法探尋,但是思維的結果我們心知肚明。
比如這周二我們去基層學校參觀一個民辦學校的超常教育,在學完本級內容后,連幼兒園的學生都會做中招題,讓人腦洞大開。座談的時候,除了違背教育規律外,我想不出更多的可能性。而個別愛思考的同事,總有看待問題不同的角度,而我對問題的思考總是流于細枝末節,無法切中核心議題。
反思:缺乏清晰明了的認知地圖,對討論的議題只知皮毛。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聰明的人短時間內在陌生的領域也很難施展拳腳,大展宏圖。其次,理論和實踐脫節,無法調用相關的理論解釋現實問題。
A2:為提高辨識思維結構的能力,嘗試探尋思考的內在心智過程。
1、結合讀書會的活動,閱讀《快思慢想》,找出思考結構形成的行動步驟,外化思考的過程。
2、嘗試使用激活擴散模型梳理知識的磚塊,每日進行一次總結,畫出知識地圖、思考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