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間隙嘉賓:錕媽
色彩風格顧問
形象禮儀講師
BATYSTINE形象管理工作室始人
小間隙:在時間的縫隙中,和媽媽們的約會時光。女子本弱,為母則強,每個初為人母的女人都是一部勵志成長史。章子怡飾演的《一代宗師》里,宮二說過一句話:“人生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小間隙就是和媽媽們的約會時光:談天、談地、談自己。
今天,我們邀請到錕媽一起相約小間隙。
為“隱形爸爸”叫屈
看了太多訴苦“隱形爸爸”的而自立自強的媽媽,逐漸的不是變成了堅忍的勞模就是訴苦的“怨婦”,見到錕媽的時候,被她的一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家庭經營體系所震驚。
現代家庭的現狀,爸爸只是一個倒影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景:女人在家帶孩子,老公要么是應酬很晚回家,要么是回家后也是手機不離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同理,沒有不愛寶貝的爸爸,錕媽給出的一個理論值得深究:“爸爸是參與者,不是陪伴者”。
生活中會主動讓孩子參與到帶娃的過程中,除了給老公跳脫出一天工作中的勞累,也增進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但是,爸爸參與者的角色需要掌握火候:和爸爸玩了一定時間的寶貝會有一些不確定的情緒因子,看到孩子想要鬧脾氣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媽媽這個角色及時“止損”:讓爸爸歇息會兒,轉移孩子注意力,媽媽來代替帶孩子。這樣才能起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效果。錕媽這樣解讀道:因為男人耐心是有限的,要及時介入,免得損耗爸爸的耐心,“隱形爸爸”不是不想參與,而應該讓女人掌控火候,讓孩子和爸爸都有定時的情緒釋放。
父母的學習力,就是孩子未來的成長力
意識是可以培養的,正如我們在孩子出生后,一點點交給孩子走路,如廁,吱吱呀呀的講話,從孕期看書育兒,到孩子一歲時鍛煉孩子的“分離焦慮”,再到隔代教育的問題,錕媽似乎對于家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都在腦海里先埋好了“免疫”。她說,我不是生了孩子才學會去當媽媽的,在準備和這個孩子相遇時,在心理和身體上做足準備。
對于孩子的培養,她不是理論派,而是將學習到的育兒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比如孩子一歲多就送去早教,讓孩子去感知運動、去釋放孩子的天性,培養他獨立的觀念。你以為孩子會哭會鬧,會產生分離焦慮,其實有的時候是父母的分離焦慮情緒在影響著孩子。
許多媽媽,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松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
其實,很多人生議題并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里。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媽媽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如果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那么,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系。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余。而錕媽在言語中展現出的自信的飽滿狀態,無疑是源于自己的學習力和好奇心,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也在自我成長。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自帶過濾系統:有意識地去構建自己的清除系統
美麗的不是定格的瞬間,而是用人生經歷為容貌加冕,創辦自己形象管理工作室的錕媽被問及為什么創業時?回答道因為想要陪孩子!被問及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時,她也有很清晰的定位:在孩子三歲前創業,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不自由,不能更好的陪孩子,但是大方向不變第一要務還是要陪孩子成長。
無論創業還是陪伴孩子成長,都會有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而錕媽的美好之處就是自帶過濾系統。比如孩子的隔代教育,和老一輩產生分歧時,會在科學育兒和親情之間尋得一個平衡。曾經家人也面臨著“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的困境,選擇接受、陪伴家人共同度過難關。當你去過濾掉負面的情緒后,似乎每個問題解決之后,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而每個困境背后,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對幸福力的理解
當被問及對于“幸福力”三個字的理解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接受生命本來的樣子”
此刻,終于明白
坐在對面的女人自信、從容的原因。
凡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幸福才能有所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