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我特別不喜吃雞蛋,平常日子都能逃過,到了三月三卻是無論也逃不過。
每年農歷三月三,春暖花開,我們家鄉有個習俗,去那長滿了各種植物的堤壩上扯了各種野菜,地菜連根帶回家煮雞蛋,篙子扯了回去做蒿子粑粑。
三月三為什么要吃地菜煮雞蛋,我們家還有個傳說,相傳在楚地,人們因為風吹雨打,頭痛病很常見。三月初三,神農路過云夢澤(今湖北孝感一帶),見鄉民頭疼難耐,他找來野雞蛋和地菜,煮給人們充饑。當人們吃了以后,頭突然不痛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一年不頭疼”的習俗也延續至今。
地米菜,一名薺菜,又名地花子。《本草綱目》載:佛家常以薺菜作挑燈杖,據說夏日可驅除蚊蟲,故薺菜又名護生草。
從小到大,家里的地菜煮雞蛋都異常簡單,將采來的地菜洗干凈后,加水加雞蛋一同煮,雞蛋煮熟后,剝了皮再放鍋里和地菜同煮,喝著那加了白糖的湯水,就著雞蛋一起吃掉。今天刷朋友圈看各式各樣的煮法,才知我家一直執行的是最簡單版本。
聽說真正的“地菜煮雞蛋”是將薺菜洗凈后,放入鍋內,加適量水,配上桂皮、八角茴、五香粉、醬油等佐料,同雞蛋一起煎煮,將雞蛋煮熟后撈起再吃掉。
從營養學上講,薺菜煮雞蛋相比白菜煮雞蛋或者白水煮雞蛋在營養上并不會有太大的差異,蛋黃膽固醇高,吃多了也不好。我還是多喝幾口地菜煮水來代替吧。
前幾日清明假期,隨友同游郊區,采得不少開花地菜,放冰箱里等到今日才拿出來與雞蛋同食之,沒有了母親的催促,只有自己喝著那碗清湯,不免有些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