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2017年已過一半。
畢業季進入尾聲,朋友圈里又開始流傳“畢業X年,你怎么樣了”的情懷文。
一大批職場人開始“蠢蠢欲動”,離職的離職,跳槽的跳槽,休養的休養,更有一批人,開始備考下半年的國考及來年的省考,準備離開社會“大染缸”,進入體制內。
前幾天在民營圖書公司做了兩年校對的林小姐,說自己買了一堆書,準備公務員考試。她說:“校對工作量大,工資低,福利還少,想了想還是體制內好,工作輕松,環境安定,福利好。”
林小姐的想法是工作后想進入體制內的人的代表想法。普遍認同的體制內的好處,吸引了大部分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想要離職的人,但是,實際情況呢?
有人想進來,有人想出去
張先生大學畢業考進了某直轄市的事業單位。午餐標配、朝九晚五、周末雙休、五險一金,完全是追求安定的張先生心目中的生活。
可是,一年半以后,張先生毅然決然地辭職了。
活兒多、事兒雜、在辦公室里端茶遞水,這些也就算了,沒想到下班后,還要為領導家里的事情奔波。一次又一次被使喚的張先生,躲不過,又忍不了,終于辭了職。
張先生不是特例,每年有很大一批人從體制內跳出來。原因多種多樣,有受不了工作枯燥的,有受不了傻逼領導的,還有不想碌碌一生追求體制外大空間里施展自己抱負的。
體制變成了一堵“圍墻”,在外面受不了的人想進去,在里面受不了的人想出來。
進去或出來,都是一種逃避
會在就職后選擇進入體制內的人,大部分都和林小姐一樣,權衡對比過現在的工作生活和體制內的工作生活。
而從體制內跳出來的人,也是一樣。
當工作量巨大,加班無休止時,就會對比學校、事業單位從來沒有加班。當看到有人因為拍馬屁得到領導青睞時,就會對比公司里,能力是說明一切的東西。
于是,兩廂權衡后,他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但其實,這種選擇是不是能看成一種逃避呢?
你想逃避大量的工作,想逃避加班,所以,你選擇進入體制內。
你想逃避事兒多活兒雜,想逃避雞零狗碎,所以,你選擇跳出體制。
體制這堵“圍墻”,進去或出來,成了你逃避的一個借口。
你借口想要安穩,想要好福利,所以要跳進去;你借口不想碌碌無為,想施展抱負,所以要跳出來。
你嘴里說得好聽的一切,說到底不過是一種逃避。
逃避永遠都解決不了問題
張先生從體制內出來才發現,社會沒有他想的那么簡單。找工作碰壁,在新公司依然會做很多雜碎的事情。甚至入職時以為能施展抱負的平臺,也不過是這個社會中的一個小角落。
這個時候,張先生開始懷念在體制內的那段生活了。開始后悔當初為什么沒有忍下來,為什么想逃避。
張先生沒有意識到,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學生時代有學生需要做的事,工作后有工作者需要做的事。
每一個社會時空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需要承擔相應角色的責任。
而因為社會分工的不同,每個人面臨的問題也不同。
體制和所有社會機構一樣,不過是讓人站在不同的位置,去承擔不同的責任,面臨著不同的問題。
在體制和所有社會機構中,逃避,永遠也解決不了問題。
當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與其考慮進入體制或者跳出體制,不如想想,要怎么才能把這份工作做好。只有做好了工作,獲得了成就,你才不會在意體制和其他社會機構的區別。
2017、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