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孔子說:“富有和尊貴,是人們所期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獲得它,君子不居有。貧窮和低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拋棄它,君子不擺脫。君子離開了仁德,怎樣還能成就自己的名聲呢?君子不會在哪怕是一頓飯那么短的時間里遠離仁德,緊急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頓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保ㄖ腥A書局張燕嬰譯)
感知學習:
追求富貴,人性使然。沒有這種追求,社會的發展就沒了動力。這是因為,人以滿足個人欲求為出發點去追求富貴,客觀上會起到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作用。因此,對于富貴,問題不是該不該追求,而是該如何追求。遵照仁義道德的約束去追求富貴才是正當之道,如此才能既促進發展,又不至于造成禍亂。能否遵守仁義道德,可以顯出君子與小人之別?! ?br>
? ? ? 世間總有那么一些人,欲壑難填,為了獲得富貴不擇手段,甚至死到臨頭也不肯作罷?!都t樓夢》里的《好了歌》唱道:“世人都說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金錢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這些話不是對我們很有啟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