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論語·為政》
近日開始重讀《詩經》,也許是時間的沉淀,讓我有了很多不一樣的感悟,是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經典常讀常新,總是能給人以新的啟迪。
總所周知,《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6世紀)的詩歌,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無法超越,在先秦的時候稱為《詩》,到了漢武帝時被尊為儒家經典,稱作《詩經》,成為《五經》之一。
《詩經》作為經典,無數的專家學者已做過解讀,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講解,加入自己的理解,讀出不一樣的《詩經》。下面從自己理解的視角,斗膽來談談我的一點粗淺認識。
1.?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這是孔子在《論語》里說的,是思想純正,沒有邪念的意思。《詩經》詩305首,《詩經》的內容非常豐富,題材更是廣泛,有反映勞動與愛情,風俗與婚姻、戰爭與徭役、祭祖與宴會等等,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們后人了解西周社會生活的最好途徑。
其中《風》是周地和各諸侯國的民謠,共160首,其中很多作品大家耳熟能詳,如:《周南. 關雎》、《衛風. 氓》、《秦風. 蒹葭》、《 豳風. 七月》、《魏風. 碩鼠》等。這些詩作思想純樸,語言優美,最具有代表性。
從這些詩歌里,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熱愛生活,雖然條件艱苦,但他們知足常樂;他們向往愛情,為心中的愛人夢寐思服,轉輾反側;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用委婉的語言,勸諫當政者,希望他們能體恤百姓;他們熱愛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用生命誓死捍衛。
這些詩歌,用質樸的語言,優美的韻律,歌頌真善美,千年以后,我們還能透過這些文字,看到他們質樸而熾熱的情感,這就是經典的力量,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最重要的寫作技巧:感情真摯,語言質樸。
2. 無技巧寫作最能打動人心。
《詩經》里的作品,都是用當時的大白話寫成,有的直接陳述,有的以彼物比此物,有的用聯想,觸景生情。
那時的古人根本沒有那些美學概念,所謂的賦比興,也是后人在解讀時總結出來的,他們創作的時候可沒有這些條條框框,覺得怎么好怎么來。
現在我們品讀《詩經》,還是會被作品里的主人公所打動,他們對待心儀的愛人,勇敢追求(《雎鳩》),對于逝去的愛情,敢于主動放棄(《氓》); 對待家國天下,更是鐵膽忠心,為國殺敵,不惜犧牲(;諷刺當政者的貪婪和愚蠢,也是毫不留情(《碩鼠》)。
所以說,寫作最大的技巧就是無技巧。
3.? 保持一顆單純的初心,回歸單純的心境,才會寫出最美的文章。
受當時落后的生產力和生存環境的影響,那個時代古人可能不如今人聰明,但絕對比今人簡單敏感而富有想象力,他們保持著一顆童真之心,細膩地感悟著大自然,感悟著生命。所以他們的詩作,字里行間透著單純美好。
在這些詩作里,自然界里的一花一草,都賦予了意義。山澗里的一株葛,水里的一顆荇菜,還有山林里鳥兒,貓頭鷹,都有了象征意義,形象自然,毫不做作。我們在品讀時,也要摒棄雜念,才能領悟到作品中那份純真。
反觀現在很多人寫作,動機就不那么純潔了,要么為了追求一夜成名,要么追逐利益,總想著盡快變現,致使路子走偏。
最近看到很多文章,寫的都是《我是如何寫作一個月,出版一本書的》、《我是怎樣做到靠寫作月收入過萬的》等等,鼓吹金錢利益至上,起到了很壞的示范效應,讓人無法安心寫作。
我不反對有能力的作者通過勤奮寫作,獲得豐厚回報,但現在有些人急功近利,走捷徑,成為商人販賣文字,也許運氣好,可能會成功,但在寫作的道路上迷失本心,也終究不會走得太遠!
在當下浮躁的現實里,靜下心來讀《詩經》,讀經典,可以讓自己平和,這就是我讀《詩經》的一點膚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