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龍
女兒最近喜歡上了玩手機。妻子為此多次批評她,禁止她使用。可過不了多久,當手機擱在桌子上,我們又不在身邊時,她仍然會偷偷拿去玩。
我想很多父母可能都會為這樣的問題感到頭疼。當孩子屢教不改時,甚至大發脾氣,責備孩子道,你怎么這樣不能控制自己?
怎么能讓孩子有自控力呢?怎么讓孩子能形成自律呢?
01 對自律的認識
自律,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自覺遵守紀律,自我約束。和自制,自控,意義相近,但其實還是有不小的差別。自制和自控更像一種能力,但自律可以上升為一個人的品格,比如,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很自律,他是一個自律的人;但我們不能說,這個人很自控。自制和自控主要是關于不應該做什么,但自律在深度和廣度上包含的更多,除了不該做什么,還包括應當做什么,做到什么樣的程度。
但是,真的有自律這種品格嗎?真的有自控力這種能力嗎?自律的真正內在含義到底是什么呢?自律到底是一種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行為還是一種自然的結果呢?當我越深入思考時,越感到問題不是那么簡單。
當我們去問一個戒煙總是失敗的男士,或問一個瘦身總是失敗的姑娘時,他們一定會認為自律是一個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行為,甚至即便付出努力也無法達成。但是當我們去問一個每天早上在公園晨練的大爺,他如何能做到每天準時早起鍛煉時,他一定會為這個問題感到奇怪。因為他并不需要為這個付出努力,這個已經是他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習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自律更像是一個結果而不是一個手段。
當這個大爺回到家里,立刻大口的喝白酒,大量的吃飯,全然不顧他的心臟病和糖尿病時,我們能說,他真的是一個自律的人嗎?當然不是的。一個真正有自律品格的人,必然在生活中處處自律。這樣看來,自律似乎跟自我約束或習慣并沒有直接關系,自我約束只是它的一個表面形式,一定有一個更內在的東西在支配著。
這讓我想起了四年前看過的一本書,叫《少有人走過的路》。這是一本講述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的書,在北美暢銷了20多年,經久不衰,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這本書用了整整一章來講述自律,你甚至可以認為整本書都在談這個主題,可以說這是我至今為止看到的,非常難得的一本有深度的講述自律的書。它對自律的定義非常不同一般,這本書沒有用自控,自制,約束,紀律這樣的字眼,而這些字眼確實帶有某種被迫和強制的意味。而它是這樣定義自律的:
自律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承擔責任的、尊重事實的、直面問題的能力和行為。
你看,每個詞語都是積極的,正面的。在該書作者看來,自律不是一種被迫的行為,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承擔責任的行為。因此它是一種自覺的行為。
作者還提出了形成自律的四個原則,即:延遲滿足,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如果做不到這幾點,就很難說一個人是真正自律的。
但一個人為什么會自律呢?他為什么需要承擔責任?他到底為何會變得如此自覺?這就涉及到自律的原動力或者內驅力的問題。
這本書關于自律的原動力的提法,也別具一格。可能有人認為,自律的原動力來源于目標感,也有認為是趨利避害的天性使然,也有認為是對事情的重要性的認識和認知。但這本書卻認為自律的原動力來源于愛。不過關于愛,它也與絕大多數談到愛的書定義不同。它認為,愛是一種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作出的自我完善的意愿。而與此不同的都不能叫愛。這樣一來,戀愛,情愛,這些都不能叫愛,頂多是一種生理行為或依戀行為。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愛也不叫愛,或者叫不成熟的愛,因為他們并沒有真正促成孩子和自己的心智成熟,也沒有進行自我完善。
所以這本書對愛和自律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因為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本就是一項很高的人生要求,確也是人生的必然要求。
我還想到了同樣是四年前看過的《自控力》這本書。它談到,自控依賴于觀察和了解自我的能力,而不是做出判斷的決斷力。認識自我、關心自我和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這三種方法正是自我控制的基石。
我非常贊賞這本書提到的,認識自我,關心自我和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這三點。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兩本書異曲同工。因為真正重要的事物,其實正是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
所以看到這里,我們就很清楚的明白,一個人為何無法戒掉煙癮,一個人為何暴飲暴食。煙癮和暴飲暴食只是現象的表面,問題的實質是,他沒有對自己負起責任,他沒有把健康當成一個真正重要的事情看待。我們也可以說,他并不真正關愛他自己。而他的健康,并不屬于他一個人,還屬于他的家人,所以他也并不關愛他的家人。如果一個有煙癮的人,一個暴飲暴食的人,能從中看到這個深刻的問題的本質,能看到自己是一個毫不負責的人,他應該能從中警醒,從而走上真正的自律之路,走向真正的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之路。
我們聽過太多這樣的話,“懂得了這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你的知不是深刻的知,只是表面的知。它們只是你聽到的一些道理,卻并未進入你的血液。無論你聽過多少道理,你并不是真正理解,也并不是真正認同。因為你沒有知行合一。將知和行聯系的紐帶,正是自律。沒有自律,一切知都不能算知,只能算”他們的道理”;一切行也只是隨波逐流,漫無目的。
所以自律有如此深刻的品質。所以我們不能對它漫不經心。我們要真正的警醒。
當然,對我自己而言,人生真正重要的事務比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要求更高,那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生命的真相。
如果我們最后達到那一步,看清了生命的真相,就會迎來最終的自由。而最終的自由,將產生最高的自律。隨心所欲而不愈矩。就形成這樣一個環:
心智成熟的自律和自我完善及覺察,會促成生命的覺醒;而生命的覺醒,將帶來最終的自由;最終的自由便帶來最高的自律。所以這樣看來,自律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只是具有不同的品質。
一個擁有自律的人,也必將是一個擁有自由的人。自律將帶來自由,這看起來頗為矛盾。然后真正實踐過的人,就會明白,這是千真萬確。但另一方面,自由如果沒有自律進行約束,自由也便很快喪失。
當然,對一個孩子,并沒有辦法去講述這些。我之所以提到這些,只是想提醒自己,自律絕不是個簡單的問題,在教導孩子時,不要一開始就走偏了。自律并不是一個關于禁止孩子做什么的問題,而是關于責任,關于什么是真正重要的,關于人生的目標和意義,關于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之旅。
它是我們父母和孩子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02 給女兒關于自律的教導
經過仔細思考,我決定采用欲擒故縱的方式,對女兒進行自律的教導。我決定并不禁止她使用手機,而是讓她認識到什么對她是重要的,讓她自己為此承擔起她應有的責任。
所以那天,當女兒又要玩手機的時候,我跟她講,“龍龍,爸爸并不禁止你玩手機。你盡可以去玩。但你要想清楚一件事情,玩手機會傷害到你的眼睛。如果有一天你的眼睛不好了,爸爸媽媽不會為這個事情負責,你要自己對這個事情負責。你要自己承擔這個后果。你要知道你的眼睛是你自己的眼睛,不是爸爸媽媽的眼睛。”
我當時一臉凝重,以不容置疑和堅定的語氣跟她說完這番話。看她臉色也開始變得凝重起來,我繼續補充強調道,”你知道媽媽為什么不能去學開車嗎?因為她眼睛高度近視,連考試報名都不讓她報。你知道爸爸游泳有多么不方便嗎?我要戴上近視眼鏡,外面還要套個泳鏡,我帶兩個眼鏡游泳。有一次眼鏡掉水里,我差點連岸在哪邊都找不到。爸爸因為高度近視,還放棄了很多其他運動,例如打籃球,打排球。你現在每周能愉快的打排球,每個暑假能愉快的游泳,是因為你有一個好的身體,一雙好的眼睛。你自己要想清楚是否要放棄這些?如果你想好了,要放棄這些,那你就去玩手機。爸爸并不會禁止你,但你自己一定要想好了。”
她欲言又止。我看她的手觸摸到了手機,但十幾秒后,她自己把它翻了過來,推到了一邊。在這一時刻,我知道她應該是意識到了什么對她是重要的,是她的眼睛,還是手機。
這便是我給女兒上的第一堂自律課。
之后的幾天,直到現在,她再也沒有主動去碰過手機。當然,我們也不是完全禁止她用,當她需要用手機跟她老師問候的時候,她會先問一問我們是否能用,此時我們也會準許她用一下。
03 自己的反思
我自己也在反思。造成孩子不自律的原因,大多也是父母造成。我們平常并沒有做好榜樣。當我們自己也在大量的使用手機的時候,我們很難讓孩子信服不應過量使用手機的道理。意識到這一點,我也立即減少了使用手機的頻率,只用它來做學習、工作和寫作相關的事情以及和朋友必要的聯系。我停止了使用手機進行任何娛樂相關的事情,很少再去看新聞,不再去瀏覽那些沒有意義的東西。我也去覺察,提醒自己,在其他事務中,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我要警醒自己,是否真的為自己和家人負起了應有的責任。
當然,正如前面提到,自律有更加深刻的內涵和品質。是需要進行一生的修煉。慶幸的是,女兒已經走上了這條道路。
2018/3/23,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