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知道什么時候,身邊開始創業的人多了起來,身邊也經常能夠聽到這樣或者那樣的雞湯:“某某人辭去了銀行的工作,開了一家小店年入數十萬?!?,“xx的公司剛剛完成了A輪融資...”等等,加之近年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口號的不斷提出,好多人辦公室的椅子上就好像生出了釘子,根本坐不住,看著老板越來越不順眼,就想下一秒立刻炒掉他,解放自我,要么開一家逼格小店,享受生活的安逸,要么創辦一家科技公司,坐上霸道總裁的交椅。
? ? ? ? 很多年前,同樣有著一個和創業相同的神話,那就是——炒股。股市中不乏有一夜暴富的神話,但是這種大神可謂少之又少,但是就是有很多別有用心的機構煽動你入伙,告訴你一定可以像巴菲特那樣賺錢云云,但是時過境遷,更多數的人早已看清了股市潮起潮落,決定以平常心來面對。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又有馬云牌雞湯使人對創業產生了難以抑制的欲望,恨不得今天創業,明天就躋身世界500強。更有很多的大學生的規劃是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去創業,這樣的想法本身就值得年輕人三思。我們不妨以理性的角度來看待以下創業這件事。
? ? ?? 行業的出現是幾千年來社會分工進程的主要產物,比如時下熱門的金融業,房地產業,采礦業等等。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準入門檻,而門檻有高有低,這就是使創業者必須考慮目前自身所具備的資源是否能夠進入這個門檻,比如你想蓋房子你總得有錢去拿地吧,你想開銀行總得要銀監會給你發執照吧,這就是創業前期考慮的第一個問題:我創業都需要有哪些資源才能幫助我順利跨入這個行業?首先就是最現實的本金問題,干任何事情都得先掂量以下自己的錢袋子里能夠掏出多少錢來,獲得本金的方式很多,比如用自己積攢了幾年的私房錢,找親戚朋友集資,或者是去融資,總之獲得本金的方法有很多,也是最容易獲得的一種資源。
? ? ?? 其次就是資質,擁有行業資質之后才具備了進入行業的最低標準,一些特種行業具有政府辦法的資質證書,而不可忽略的則是大部分行業都具有的隱性資質,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小李想開一家面館,獲得經營許可和餐飲衛生許可之后確保了面館的經營合法性,而小李想要面館掙錢就總得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拉面師傅吧,而這個師傅的水平起碼應該處在這個行業的中間或者更高,你才有機會去競爭那些已經存在了幾年甚至更長的面館。資質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是企業的生產資料,甚至是核心競爭力。
? ? ?? 第三種資源就是市場,市場是共享資源,所有的同行業競爭者都用自己的智慧盡力去搶占這種資源,辦法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通過提高生產力來提高在行業中的競爭力,比如你的拉面師傅一天能比別人多拉幾十碗面,那么效率就成了你的面館的競爭優勢,其次是差異化競爭,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嘛,他們賣牛肉面,你就賣涼面嘛。再有就是殺手锏,開辟新市場,我做出來的東西是別人以前沒有見過的,那我就可以賺得第一桶金,這就是一直號召得創新驅動力。但是不要忘記了現有的市場和經營模式都是經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沉淀下來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存在即合理,想要找到新的市場,打破原有的規則,需要創業者本身對市場中的用戶需求十分了解,而且付出大量的努力和試錯,承受別人未曾經歷的苦難,這也是開拓者必須付出的代價。
? ? ?? 第四種資源是人脈,人脈通常反應的是一個人從業者對行業的了解程度。實用主義崇尚人脈,認為人脈是一種資源,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你在一個行業里越久,你認識的對你的事業有幫助的人自然就會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合作者,客戶就會越多。由人脈可以發展出一個初級的業務版圖,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才是穩妥之處,這就是為什么那些在行業里摸爬滾打十幾年的前輩們創業能夠獲得較高成功率的原因,學生后輩要對此有所敬畏。就連馬云自己也多次澄清,不鼓勵年輕學生創業,因為失敗率真的很高。
? ? ? ? 第五種,心智資源。它主要是一個創業者的基本素養,創業絕對不是一項輕松愉快的事情,也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樣是找工作失敗后的退路,它需要創業者腳踏實地,艱苦勞動,承受無數次失敗與打擊,最終才有可能迎來勝利的一絲曙光。創業是一種情懷,說起來豪情萬丈,付諸于實現則太難了,人們往往只看到了贏家的光輝和燦爛,卻聽不到無數個拼命掙扎卻絲毫看不見希望的靈魂的吶喊,所有贏家都是堅持者,沒有放棄才走到今天,只有趟過無數的坑,你才能夠模糊地看到一條可能通向成功的道路。
? ? ? ? 下面的幾個問題幫助你分析目前是否適合創業,如果你能很清楚的回答,那么你可是嘗試以下創業:
? ? ? ? 1. 我是否了解市場的前景,我是否了解目前行業的競爭對手?我有數據可以說服自己嗎?
? ? ? ? 2. 我是否有一個詳細編制過的方案,我能夠用這個方案獲得多少支持?我應該怎樣說才能讓別人相信我。
? ? ? ? 3. 我目前可以調動的資源有哪些?我可以把這些資源列一個表嗎?
? ? ? ? 4. 我有什么理由相信自己可以獲得競爭優勢?
? ? ? ? 5. 我要如何對待我的合作伙伴,我要如何量化收益,是否要讓合作伙伴參與決策?關于此,我有沒有一個詳細的計劃?
? ? ? ? 6. 我了解我的顧客和潛在顧客嗎?我調查過同類市場的情況嗎?有數據說明這一切嗎?
? ? ? ? 7. 我創業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是為了獲得更高收益?如果我長期得不到這些,我是否有準備面對現實,或者我如何能夠通過別的渠道獲得生活的滿足?
? ? ?? 8. 我的具體計劃是什么,講給別人后,別人能不能聽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