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巧合,重新回顧摘錄,發現一個好玩的事情。
摘錄第一句,看到了這個問題,“我們如何改變?”摘錄最后一句則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成長”,一問一答,算是很好地總結了這本書的精華所在。
洛莉· 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1966 年出生于洛杉磯,美國作家、資深心理治療師。她為《大西洋月刊》撰寫的“親愛的治療師”專欄備受讀者歡迎,她的TED 演講是2019 年播放率最高的十大演講之一。她經常作為心理健康話題的專家,出現在《今日秀》《早安美國》等電視和廣播節目中。憑借《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一書,她已成為《紐約時報》、《時代》雜志、《出版人周刊》等媒體熱推的暢銷書作家。
書中,洛莉以自己的故事(心理醫生看心理醫生)為軸線,間插著約翰(偏執的編劇)、夏洛特(重度依賴)、朱莉(向死而生)、瑞塔(老年的意義)四位來訪者的故事,從醫生和來訪者的雙重角度,系統、全面地對心理咨詢的過程進行了鮮活地呈現。
沒有生硬的教條,讀書過程猶如在看一部電影,剪切、回放、懸疑、沖突、升華,讓人欲罷不能。
這或許得益作者早年電影行業的工作背景。很難想象,早在喬治.克魯尼大火之前,原來和我們的美女作者也曾有過交集。也基于此,我想,在不久的將來,如果這本書被搬上大屏幕,同學們一點也用覺得奇怪。
1. 假如不痛苦,你就不曾體味真實的人生;假如你也深陷痛苦,你憑什么幫助別人?
2. 生活中我們能掌控的其實原本就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多,但面對病痛才是最叫人無能為力的事。
3.每個人都會有感覺到痛的時候,但你不必讓自己那么痛苦。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選擇,但你選擇了讓自己痛苦。
4. 一個人可以被剝奪任何東西,除了這個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環境下選擇自己保持什么態度的自由。
5.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有些無法解決的問題。而每一個“過程”都是一次人生抉擇,于是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讓這些過程更有意義。
6. 一切都會有答案,順其自然。
7. 我們生命中經歷的各種關系都不會真正結束——哪怕你永遠都不會再見到對方。每一個你親近過的人都會活在你的內心深處。
8.我們都有一種深層的渴望,渴望理解自己,也渴望被理解。
雖無刻意宣導,但發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卻是不是閃現。或許這就是好書所以好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也就不再畫蛇添足地總結,僅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內容,摘錄記載,時時拿出回味一番,已是體現收獲的最佳方式。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謝謝!
2022/11/17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經典摘錄
序P1,這本書提出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改變?”答案藏在“與他人的相處中”。
序P2,(如果你是心理咨詢師),假如不痛苦,你就不曾體味真實的人生;假如你也深陷痛苦,你憑什么幫助別人?
序P3,她看似評價,實則竭盡全力應對這一切,“要心懷慈悲。”
序P4,你沒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認。……,(應對痛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誠實。誠實地承擔來訪者遭遇的無常,也誠實接受自己哪怕有此覺悟,仍會無法負擔之重。……,拯救我們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氣。……,承認本身,就是最隱蔽也是最關鍵的改變。
P1,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人們會想盡辦法,各種荒謬的辦法,來避免面對自己的靈魂。”但他還說過:“只有直面靈魂的人,才會覺醒。”
P1,沒有什么比從痛苦中擺脫更令人向往了,也沒有什么比丟開依賴更讓人害怕了。詹姆斯.鮑德溫
P5,每個人都有可愛之處,……,如果你能深入了解某個人,就不可能不對他產生好感。
P7,我知道痛苦總是和喪失緊密相連。但我還知道一些不太容易的事情,那就是變化也常常伴隨著失去。無所失則不得變,正因如此,人們常常說著要去改變,卻依然駐足原地。
P9,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魔,或大或小,或新或舊,或安靜或吵鬧,不管以什么形態出現,這些不速之客總會找上我們。……,只有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有能力,且必須靠自己的能力去構建生活,他們才能放手去改變。……,有時自身即地獄,有時我們就是自己的絆腳石。如果我們能把“自己”從前行的路上挪開,奇跡便會發生。
P12,每個故事都有許多條線索,人們總是避開那些與自己觀點不吻合的線索。
P14,哀傷的5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郁、接受。……,在經歷痛苦的最初階段,人們總是傾向于抨擊他人或自己,讓怒火向外或向內轉化。
P15,如果你不能意識到“完美是幸福的敵人”,那你就剝奪了讓自己快樂的權利。
P19,心理治療之所以會引發各種奇奇怪怪的反應,是因為某種程度上它就像成人電影——兩者都涉及某種層面上的赤裸,也都有可能令人感到緊張刺激。
P22,只能先邁出第一步,再走下一步。
P26,如果你每天賴以維持生活的唯一動力只是能在晚餐后打開電視……,唯有沉浸在虛構的世界里,你才能屏蔽那些令你不愉快、卻又無力改變的事情,……那你很可能就是抑郁了。
P29,每當在接診時遇到不知該說什么的時候……,我通常有兩種選擇:我可以保持沉默,直到我更理解當下的狀況為止;或者我可以嘗試作出回答。但無論我選擇怎么做,都必須說真話。
P32,生活中我們能掌控的其實原本就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多,但面對病痛才是最叫人無能為力的事。
P37,心理治療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你和心理治療師的關系,是否“感到被感知”。……,心理治療中的關系必須獨立存在,區別于其它關系,并保持距離。
P44,心理治療師…要盡量看透來訪者的真實狀況,這就意味著要看到他們的脆弱、他們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和內心掙扎。
P47,治療的關鍵在于治療性的舉動,而不在于治療性的語言。
P49,對來訪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得到聆聽和理解,而不是獲得領悟或作出改變。
P53,我希望約翰在治療中感到放松,而不是被放縱。……,我們也是人,不是機器人。事實上我們不是要保持中立,而是要盡力去留意自己非常不中立的情感、偏見和見解(我們稱之為“反移情”)
P58,人們常常把麻木誤認為是放空,但麻木不是感受的缺少,而是人在被太多感受吞噬的情況下作出的反應。
P60,人們總會在心理治療中展示自己的“自拍照”,而心理治療師則必須通過這些自拍照來作出判斷。……,心理治療師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們見到的每個來訪者都只是一張抓拍的快照,只記錄了某個人的某一個瞬間。……,無論是好是壞,都只是那個瞬間的你,并不代表你的全部。
P61,他們(來訪者)呈現的樣子多是為了粉飾痛苦正擾亂他們內心的平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發現自己并不是要去打一場保衛戰——通往和平的道路正是與自己和解。
P67,“痛和痛苦是有區別的。”溫德爾說,“你會感覺到痛,每個人都會有感覺到痛的時候,但你不必讓自己那么痛苦。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選擇,但你選擇了讓自己痛苦。”……,所以他認為,既然我如此緊抓著痛苦不放,那我一定是從中得到了些什么。
P70,我們最抵觸的往往是我們最需要看到的東西。……,雖然我感覺我的痛苦就存在于當下,但其實它也存在于過去和未來。……,如果我們不能接受歷史無法重來這個概念,那我們就會被困在過去。……,如果我們把當下的時間花在修改過去和控制未來上,還是會懷著無盡的遺憾被困在原地。……,但如果我活在當下,就得接受自己的未來有所缺損。
P79,如果你把生命都浪費在哀嘆你沒去成意大利這件事上,你就永遠不會自由地享受荷蘭非常特別、非常美好的方方面面了。
P81,世上總有讓你羨慕的好命之人,也總有人比你運氣更糟。……,正是我們對自己的這份誠實,幫助我們理解了生活中所有的細微差別和復雜性。如果壓抑這些想法,才真的可能會表現得“糟糕”。正視它們,你就能成長。
P81,大多數人的生活都不會完全按計劃展開。
P83,我們大多數人都把我們所愛的人、我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直到我們被宣判死刑的時候,才知道一切的先決條件是:我們還活著。
P84,朱莉和邁特最終決定,即使要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他們還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因為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活就是不確定性的代名詞。……,和死亡的對視迫使他們活的更投入——不是為未來列出長長的目標清單,而是活在當下。……,他們并不在意最后是到了意大利還是荷蘭,或是別的什么地方。重要的是他們決定登上飛機,看看會降落在哪里。
P97,人格障礙是由長期存在的、貫穿始終的行為模式組成,他是一個人性格的一部分。換句話說,人格障礙是自我協調的,這就意味著行為是與行為人的自我概念同步到,因此有這類障礙的患者會認為是別人在給他們的生活制造麻煩。而情緒障礙是自我不協調的,所以此患者對自己的處境感到痛苦。……,他們并不是自愿要陷入抑郁或焦慮,……,他們自己知道自己有問題。
P98 ,每個人都會時不時地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人格障礙,……,因為它們根植于人類對自我保護、被接受和安全感的本能需求中。
P105,我不顧一切地想要生個孩子,但這并不代表我會隨便就和自己身邊出現的下一位男性結婚。于是我陷入了一個微妙的困境——走投無路,卻還要挑剔。
P118,分手更像是一種安靜的喪失,對其他人來說看不見摸不著。
P120,他(杰克.康菲爾德)說:“心智成熟的第二種特質就是善良。這種善良是建立在自我接受這個基本概念之上的。”在心理治療中,我們注重的是自我關懷(即“我們是不是一個人類的個體?”),而不是自我肯定(即判斷“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P121,喪失往往有多個層面,有現實層面的喪失,還有潛在的喪失,……,因此對于許多人來說,離婚帶來的痛苦僅有一小部分是因為失去了伴侶,更多的痛苦通常是來自離婚所代表的意義——失敗、被拒絕、背叛、未知,以及與自己的預想背道而馳的生活軌跡。
P121,我們都有一種深層的渴望,渴望理解自己,也渴望被理解。
P125,誠實是比同情更有效的良藥,它有撫慰人心的力量,卻往往深藏不露。格雷特爾.埃利希
P129,人們在關系尚淺的時候總是更容易保持融洽的相處。
P130,“當你們和來訪者接觸時,你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我們和來訪者之間的交流尤為重要,因為我們從他或她身上感受到的,大致也就是他們生活中其他人所感受到點。
P133,心理治療最有效的時候是在人們開始好轉的時候。
P133,“大多數值得做的事情都不簡單。”……,心理治療之所以具有挑戰性,是因為它逼著人們從平時盡量回避的角度來觀察自己。
P137,在心理治療中再常見不過的主題是“排斥”。我們都會害怕被冷落、被忽視、被回避,最后變得喪失去愛的能力而孤獨一生。……,要承認自己的恐懼,尤其是向自己承認自己的恐懼,有時還需要假以時日。
P141,“大多父母費盡心思想要讓孩子過得輕松點,到頭來卻讓孩子們過得更辛苦了。”……,優質育兒的基本原則是適度、共情、順應孩子的秉性,這些簡單的原則并不會因為尖端的科學發現而發生改變。
P143,幸福的根源并不在于事情發展得有多順利,而在于事情的發展是否好于預期。
P144,我們所表現出的許多具有破壞性的行為其實都植根于感情上的空虛,這種空虛總是渴求有什么東西能來填補。
P146,在一個家庭系統里,一旦有一個人開始作出改變,即使這種改變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家庭系統里的其它成員也很可能會竭盡全力想要保持現狀,把系統帶回穩定狀態。
P151,就像女性常迫于文化壓力不得不時刻注意自己的外表,社會給男性的壓力則要求他們維持良好的情緒表象。
P155,憤怒是大多數人最容易進入的情緒,因為它是指向外在的,憤怒地責怪別人能讓你感到痛快又義正詞嚴。
P161,安寧,不是要深處一個沒有嘈雜、煩惱和辛苦的地方,而是即使身處繁雜之中依然保持內心的平靜。
P162,在某一個意識層面上產生的問題,無法在同一個意識層面上得到解決。
P162,“這個囚犯只需要往邊上走走就萬事大吉了,他卻還是瘋狂地搖著鐵欄桿。”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我們覺得自己完全被困住了,被捆綁在情緒的牢籠里,但出路其實就在那兒,只是我們愿意去看到它。……,大多數人在接受心理治療時都會感到自己被困住了,被自己的思想、行為、婚姻、工作、恐懼,或過往所囚禁。……,要得到自由,還會涉及責任,但我們大多數人都覺得承擔責任很可怕。
P165,治療師永遠都在天平的兩端尋找平衡,一方面要營造相互信任的同盟關系,另一方面也要直擊要害讓來訪者不再繼續受煎熬。
P168,治療師總會告訴來訪者:追隨你的嫉妒心,它會告訴你你想要什么。
P173,人們談論自殺,通常不是因為想要終結自己的生命,而是因為想要終結痛苦。如果他們能找到別的出路,一定會想活下去。
P175,和上一代人相比,現在的人在往到了60歲左右才正值人生巔峰,無論是職業技術、知識儲備還是人生閱歷都到達峰值。
P177,抑郁的對立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安德森.所羅門
P186,作為撰稿人,我講述人們的故事,但我并沒有改變他們的人生。但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我可以幫助人們改寫他們的人生故事。而同時從事這兩個職業,簡直是兩全其美。
P186,“成為心理治療師,需要同時具備認知力和創造力”,院長說道,“結合這兩種能力是一門藝術,你可以想想如何將你的才能和興趣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P192,但通常,按下不表只會讓小事變大,直到成為房間里的“大象”,而開誠布公反而更輕松。
P193,只有沉默才能讓人們真正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交談讓人們必須不停地轉動腦筋,從而安全地避開自己的情緒,但沉默就像是清空腦袋里的垃圾。當你停止用語言來填補空虛,就會有一些重要的東西浮出水面。
P197,深吸幾口氣——深呼吸可以充當一種干預機制,來干擾我們難以抑制的沖動。
P207,每個治療師都會遇到一個和自己驚人相似的來訪者,簡直感覺那個人就是你的分身。……,從邏輯上來看,如果你能在某個來訪者身上找到共鳴,或許會使你更容易幫助她接受治療,因為你能很直觀地理解她。
P211,阻抗是心理治療師的朋友。不要和它搏斗,要跟從它的指引。
P226,培訓期間最應該學習的事,就是必須在治療中保持真誠,這樣才能對別人起到幫助。
P236,我在拖延,我不愿向溫德爾坦白,因為坦白的代價就是必須面對現實。
P246,人們在人生連續的變化中作出的每一個抉擇都基于兩個因素的考量:恐懼和愛。
P248,沒有一個孩子會真的想要早當家。
P253,有些時候人們確實需要接受他們自己——以及別人——本來的樣子。但有時,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你也需要有人給你一面鏡子,讓你好好看看自己,——但不能是像發廊里這種把人照的更好看的鏡子。
P256,如果兩個選項都很糟糕,那我就兩個都不選(還可以有第三種選擇)。
P273,人們不會有多出來的時間去休息,或是聯系朋友和家人,相反,他們總是試著往時間點縫隙里塞進更多的事情。
P276,在這些忙忙碌碌的背后,有一個被長期掩蓋的真相正在浮出水面,……,我的人生已經走完一半了。
P279,回避就是以不面對的方式來面對問題。
P281,我認為我們都希望這個世界是理性的,而這也是她在生活中掌控不確定性的方法。一旦你知道了一個真相,你就無法退回到未知的狀態。
P282,(人生)四個終極問題:死亡、孤獨、自由和無意義。……,
P283,我的這次中年危機更多的是要讓自己開放,而不是自閉;是要讓自己去拓展新的領域,而不是給自己設限;是一次重生,而不是消亡。
P283,不確定性并不代表著喪失希望,而是意味著還存在可能性。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這怎能不叫人興奮呢?
P291,失去所愛的人是一種極其孤獨的體驗,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面對。
P295,我對約翰說,“但或許做一個好爸爸,也包括允許自己擁有所有正常的情緒,過正常的生活,哪怕全身心投入生活有時比逃避生活要更艱難。”
P297,行為轉變階段包括:未準備階段,猶豫不決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維持階段。
P302,每一段感情關系都像一支雙人舞。
P304,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總是趨向于尋求快樂和避免痛苦(也就是他著名的“快樂原則”),而弗蘭克爾則堅信人們最主要的驅動力不是以快樂為導向的,而是趨向于尋找生命的意義。
P305,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他寫到:“一個人可以被剝奪任何東西,除了這個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環境下選擇自己保持什么態度的自由。”
P305,在我的線圈筆記本上潦草地寫著一行字,“反應與回應,前者是條件反射,后者是有意識的選擇。”正如弗蘭克爾所說,即使是在面臨死亡的威脅時,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如何回應。……,我尤其喜歡弗蘭克爾書中這樣一句話:“在刺激和回應之間還留有一些空間,這個空間允許我們以自己的意志去選擇我們的回應方式。我們所作出的回應包含了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P310,如果你要分享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真相,那就意味著你需要面對這個真相,但同時你也將獲得一項回報,那就是自由。真相能把我們從羞愧中解放出來。
P314,在20世紀中葉,埃里克森提出了社會心理發展的8個階段,…… 8個發展階段貫穿了人的整個生命周期,每個階段都前后相連,而且每個階段都有需要面對的沖突和危機,只有度過前一階段的危機,才能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這8個階段分別是:嬰兒期(希望)——信任/不信任;幼兒期(意志)——自主獨立/羞怯懷疑;學齡前(目的)——主動/內疚;學童期(能力)——勤奮/自卑;青少年(忠誠)——同一性/角色混亂;青年成人(愛)——親密/孤獨;中年成人(關懷)——再生力/停滯;老年成人(智慧)——自我實現/絕望。
P316,對于快樂的非理性恐懼有一個專門術語叫“幸福恐懼癥”。……,經歷過創傷的人很容易期待再次遇到災難,他們不會傾向于靠近生活中出現的好事,他們會變得過度警覺,總是等著厄運來臨。
P319,人們常常迫于壓力去原諒別人,到頭來如果做不到還會認為是自己身上出了問題,認為自己不夠開明,不夠堅強,或缺乏慈悲之心。所以我說,你可以心懷慈悲,但選擇不寬恕。有很多方式可以讓生活繼續,但其中并不包括偽裝自己的感覺。
P320,我們之中有許多人會為自己犯過的錯誤折磨自己幾十年,哪怕已經真心嘗試去作出彌補。這樣的量刑又是否合理呢?……,我問瑞塔:“在你快70歲時,回頭看看你二三十歲時犯的錯,你會如何給自己量刑呢?你犯的錯確實很嚴重,但這幾十年你一直在懺悔,你也嘗試了要去彌補。你不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刑滿釋放了嗎?”……,我留意到瑞塔在專心地聽我說話,于是我繼續說道:“如果你不能享受你生活中的美好,那這個世界只有一個人能從中得益。”瑞塔皺起眉頭來回答:“誰?”“你自己。”我說。我向她指出,痛苦可以起到保護作用,持續的抑郁也可以是一種逃避。
P325,羅杰斯認為,治療師和來訪者之間積極、健康的關系,是評判治療是否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只是通往治愈的途徑。……,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一種態度,而非一種感覺。
P326,“我喜歡你。”他(溫德爾)的語氣語態讓我覺得他說這句話是發自內心的,既不生硬也不虛偽。他的回答非常簡單,卻又出乎意料地讓人感動,就是這么質樸:是的,我喜歡你。……,溫德爾說,我可能希望自己的睿智和風趣得到別人的喜歡,但其實他喜歡的是我的“聶薩瑪”(neshama),這個詞在希伯來語里是“靈魂”或“靈性”的意思。他的這個說法立刻在我心中引發了共鳴。……,我也總是發自內心地對我的來訪者抱有好感,因為我看到他們心靈上柔軟的地方,他們的勇敢,還有他們的靈魂——就像溫德爾說的,他們的“聶薩瑪”。
P329,(當你面臨困境)“那你希望別人對你說什么呢?”我問。朱莉想了一下,“他們可以說“有什么我可以幫忙的嗎?”或者“我感覺自己什么都幫不上,但還是很關心你。”……,如果我真的要寫這本書,或許我會說,人們真誠的、不做作的反應就是最好的反應。”……,(我們希望別人的幫助方式是)不是尋求一個診斷,而是幫助我面對我面對無法確認的情況。
P330當人們自欺欺人地以為還擁有大把的時間,他們只會變得懶惰。
P337,當我們給思緒一些空間,讓它可以自由地游走,它就會把我們帶到最意想不到的有趣的地方。
P339,與家具裝修不同的是,內心的改造并不存在“完工”一說,除非是當我們走完這一生的時候。所以我總會時不時懷念改造前的自己。我并不想回到從前,但我樂意保存著這份記憶。
P343,自省和鉆牛角尖是有區別的。如果我們不顧自己的感受,就像行走在冰面上而不顧冰面下的暗涌,我們將無法得到安寧和快樂。
P345,盡管我們環游世界去發現美,但若不是懷揣著美的念想,我們將一無所獲。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P353,一個人要是很難對別人說“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尋求認同——覺得如果說了“不”字,別人就不會再愛自己了。而如果一個人很難對別人說“好”——無論是對一段親密的感情、一個工作機會,還是一個戒酒療程——這都是因為對自己缺乏信任。
P354,做一個合格的成年人就意味著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并且意識到需要自己為自己做決定了。
P357,痛苦并沒有高低等級之分——這也是我在心理治療師的專業培訓中學到的最重要的道理之一。人們所受的折磨不應該被拿來比較,因為痛苦并不是一場比賽。
P357,輕視問題是不會幫助你解決問題的,唯一的方法只有接受痛苦,并想辦法解決它。你無法改變你否認或輕視的東西,而且,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煩惱,背后必然藏著一些更深層的煩惱。
P366,我還跟約翰分享了一個相關的概念:無常。當人們出于痛苦之中的時候,他們常常會以為這種痛苦將永遠持續下去。但實際上我們的感覺就像天氣一樣風云變幻。
P370,如果來訪者相信某個行為或癥狀是自己無法控制的,那我們就將對這個行為賦予自愿性,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選擇做或不做,再把這個信念引入他們的思考中。一旦來訪者意識到是自己選擇了某個行為 他們就可以無意識地收獲其中附帶的益處——逃避我們給出的指示,進行反抗,或者呼救。
P372,治療師常常會討論隱私和秘密之間的區別:隱私是每個人在一段健康的感情中都會需要的心理空間;而秘密則是源自羞愧,常常會腐蝕一段關系。
P372,溫德爾并不是“沒有原則”,原則一定是有的,而且我們被要求遵從原則也是有其原因的。但溫德爾的做法讓我了解到,如果經過深思熟慮,有意識地對原則進行變通,治療將收獲更多元化的成效。
P374,秘密已經說破,心靈毒藥被稀釋了。
P379,如果一名來訪者會把治療師的聲音放在心上,將治療師的話應用到實際情況中,那他就能逐漸脫離心理治療了。
P393,生活的本質是變化,而人類的本性是抗拒變化。
P395,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許多未知,即使不知道未來會帶來什么我還是要去面對它,處理好自己的擔憂,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當下。……,年輕的時候,我們把生活看作是一種開端、一種過程和一些重要的人生抉擇。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可能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有些無法解決的問題。而每一個“過程”都是一次人生抉擇,于是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讓這些過程更有意義。
P396,現在我會時刻記得,無論愛與被愛,總免不了要面對失去,但知道有可能要失去,和害怕失去是兩回事。
P407,無論你有多么愛一個人,有時也還是難免會傷害到那個人,這并不是因為你想要傷害誰,而是因為我們都是人……,你可以自我療愈和修復,然后再開始另一段關系,而新的關系也會充滿新的“決裂和修復”。要讓自己敞開心扉、放下心防,雖然這聽上去并非萬全之策,但如果你想要從一段親密關系中有所收獲,就繞不過這一關。
P414,失敗是生而為人的一部分。
P417,人們祈求臨終時平靜、清醒,得到理解和治愈,但臨終階段往往是混合著藥物、恐懼、虛弱的大雜燴。所以我們必須“現在”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在我們有能力變得更開放更豁達的時候就采取行動。
P418,最好的道別總是會讓人覺得有些話還沒說完。
P426,或許我們都需要先經歷懷疑、批評、質疑,然后才能真正放手。
P433,我們在一生中跟自己交談的次數比跟其他任何人交談的次數都要多,但我們對自己說的話也不都是友善、真實和有幫助的,有時甚至都不能尊重自己。……,所以在治療中 我們要學習聆聽內心的這些聲音,學習更好地和自己溝通。
P435,一切都會有答案,順其自然。
P437,當我還是一名實習治療師的時候,老師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如果來訪者向你道謝,那你應該提醒他們,一切都是他們自己努力的成果,這樣對他們才最有幫助。
P438,我們生命中經歷的各種關系都不會真正結束——哪怕你永遠都不會再見到對方。每一個你親近過的人都會活在你的內心深處。
P442,我們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