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習慣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業總是在快要交了才開始做,畢業論文直到最后一刻才慌慌張張地寫完,穿過的臟衣服快塞滿洗衣機了才準備洗。有人說,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拖拉一點不礙事的啦,若是重要的事情,自己一定會安排好時間搞定的。為了證明給大家看,雄心壯志地確定學習外語、學習鋼琴等等目標,列出詳細的時間表,每天要做的事情赫然在列,手機的日歷本也不忘每天提醒你今天的學習任務,諸如此類的精密計劃已經萬無一失,我一定會成功的。不過在讀外語之前,先更新微博狀態,把今天的學習計劃告訴各位同學;然后打開郵箱,查看有沒有什么重要的電郵,反正這也花不了幾分鐘;在學習之前,還要泡一杯咖啡,味道好極了;最后終于拿起書,看了幾頁,猛的想起今天的美劇好像又有更新,趕緊看了,等會兒再去學習不遲……
結果顯而易見,雄心壯志、周密的學習計劃,在拖延習慣面前都不堪一擊。這不是因為計劃不夠科學,工具不夠強大,而是你根本不知道用何種方式與自己大腦中的“拖延癥細胞”作斗爭。
拖延癥,英語寫作Procrastination,意為“將要做的事或者任務推遲到稍后時間”。在新浪微話題發起的“你有拖延癥嗎”的投票中,4924名網友表示自己有“拖延癥”。而在果殼網、豆瓣等一些社交網絡上,已經有不少“拖延癥”者自發成立“戰勝拖延癥”小組,果殼網相關小組成員甚至已經接近兩萬人。
拖延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拖延現象現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據報道,該詞的最初亮相是在愛德華·霍爾出版于1542年的書里。不過“拖延癥”正式成為病癥,國外的研究不過才一二十年,國內則一直缺乏這方面的研究。關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沒有一個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義,也從未形成一個全面的理論。但拖延無時無處不在。
那么如何克服解決拖延癥,以下是幾個小小的建議:
1.事情首先分有輕重緩急,將自己一天要做的工作列個清單,最重要的先列在首位,其次在是重要但是不緊急,最后在是不緊急重要的事項,這樣逐個處理,你就不會因為面對上司或者同仁的催促時而手忙腳亂,這樣也可避免因事情太多不知先解決哪個造成拖延最后都沒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
2.想到的事情要馬上、立刻去做。如果不能馬上行動,那么也要想辦法記錄轉瞬即逝的靈感,因為錯過這一刻下一秒或許你就總有借口拖延不想再行動。
3.利用番茄鐘工作法,給自己設定一個鬧鐘,時間可根據實際設置,而在設置的時間段內,只能專心做你開始定下來的事,直到時間結束為止。
4.替代法,比如你手頭現在的事情不想處理,潛意識在這時候就會告訴自己找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刷微博、看網頁等,這個時候就索性拖延下去,但是如果把刷微博這段時間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可以翻翻許久沒看完的書籍,或是拿起畫筆等。
如果想把握這一生,想讓這一生過得美好,你就必須去克服拖延,所以你就要讓自己更快的成長,因為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做就真的來不及了。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