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醫院看望生病的媽媽。她正在床上打著點滴,那瘦弱的軀體,暗黑的臉色,自己身體冷暖不顧一直惦記兒子兒媳孫子的,說著那些總說不完的話。為了讓耳背的她聽清楚,要使勁提高音量,說起話來像吵架,特別是在醫院病房里,還挺難為情的。只好有一句搭一句應付著,大多是與一旁陪護的嫂子聊。
? 昨天接到三嫂電話,獲悉是母親多日食欲不佳,一到下午就頭暈眼花、腰酸背痛。早幾天我回家時已經發現有氣無力坐著發呆的她,當時聽母親說好多了,也就不怎么留意。沒想到還是熬不過,要去醫院。
? 倔強的母親耐不住寂寞,說打完針后在醫院里呆著沒事做難過,反復央求哥哥將其送回家,雖然醫生聲明執意要回家休息的醫院不負責任何后果,三哥等還是遂了母親的意將其載回家。第二天吃飽早餐立刻又送她回醫院打點滴。
現在我母親一樣類似的獨居老人很多。在農村地區他們的經濟、生活、衛生等狀況不容樂觀,精神寂寞,郁郁寡歡這是一。身體機能衰退、個人價值喪失,沒有子女陪伴,都讓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對生活失去希望。據南京、上海、武漢、廈門等多個地方對城鄉空巢老人的精神狀況調查顯示:心情暗淡、沮喪、孤寂,食欲減低,睡眠失調,脾氣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與人相處,得過且過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見的心理體驗與情緒狀態,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殺。
疾病困擾,就醫困難,這是二。疾病問題在農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現尤為明顯。以湖北省農村空巢老人為對象的一項調查顯示,認為就醫方便的僅占40.7%;面對疾病,有55.6%的受訪老人選擇“簡單治療”,16.2%的老人會選擇“間歇性治療”,僅21.8%的老人采用“正規治療”,另有6.4%會“放棄治療”。
? ?無人照料,生活不易,這是三。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我國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約占老年人總數的1/3,其中不乏眾多空巢老人。福建省老年學學會課題組進行了一次城鄉空巢老人調研,通過抽樣調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覺生活無人照料是面臨的最大困難。對他們來說,吃飯、洗澡、做簡單家務已成為生活的最大困境。如果說,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夠艱難克服,那么在遭遇突發狀況甚至發生意外時,空巢老人常無招架之力,難免產生發生空巢老人孤獨離世的悲劇。
? ?隔壁床位是三歲多小孩,怕疼痛,一打針就哭鬧個不停,家人沒辦法,哄來哄去極盡各種辦法安撫孩子,打點滴時總在病房外,怕的是影響其他人。
對門一床病人似乎病況不容樂觀需要轉院,醫生向家屬建議,可那個有點像兒子的中年人說“我爸的事,還要等兄弟來商量才決定吧”,下午,總算另外一兒子來了,卻只打了個照面就走了,害得興沖沖趕來的護士吃驚萬分——“剛才這位不是您兒子”氣憤地向病人說,可憐的老人無言以對只有暗自落淚。后來,約下午四點半,那個病人才得以轉院。
就醫是一塊試金石,也是一個照妖鏡。如何有效應對緩解老年人疾病困擾等問題,達到老有所樂頤養天年目標。筆者覺得為人子女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 ?多一點探望陪伴,即使只是聽聽他們嘮叨也好。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2004年開始的一項針對2.6萬余名50歲以上老人多年跟蹤調查的數據,發現女兒照顧老人的時間平均每個月達到12.3小時,兒子僅5.6小時。上海老齡辦、寧波老齡辦入戶調查顯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與人交流、老有所樂、老有所用。南京鼓樓區對空巢老人的活動需求調查顯示:希望子女多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成為眾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組織老年公益活動、創辦老年活動室則成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訴求。
? ?多一點付出,即使花費重金也值得。幸好媽媽經初步檢查,沒有大礙,調養兩天即可。我們兄弟幾人也把讓醫護人員照顧照顧當作給老媽的一種福利,“你不去醫院,我們不懂怎樣照顧啊”哥哥嫂子這樣勸不愿意去醫院的母親。
多一點心眼,未雨綢繆。老人家夏天出門一定要做好避暑準備,陽傘、防曬霜、清涼油和正氣水等,注意防暑避熱是第一,預防中暑;空腹不能服藥,尤其是頭暈目眩時;老人家大多血壓偏高,走路要謹慎穩當,腿腳不方便的可拄拐杖,可避免摔跤,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