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榮強
無論辯證法遭受了多少非議、抹黑與攻擊,我始終認為它是個好東西。辯證法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即它既告訴我們如何思考和認識問題,也告訴我們如何應對和解決問題。至少我這大半生,從辯證法中受益不淺。
馬克思的辯證法
馬克思并沒有專門寫一本關于辯證法的書,只是在討論經濟、政治、歷史、宗教、社會等問題時,運用與展現了與前人不同的分析問題的方法與邏輯。坦率地講,30年前,我試圖從馬克思的原著中學習其辯證法思想,可感到比較吃力。因此,我所理解的馬克思的辯證法,主要從艾思奇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一書中來的。
艾思奇被稱為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革命家。我曾在廣播電視大學講過哲學課,內容也就是艾思奇這套說法。也許是誤讀馬克思,但我覺得有用。
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相對立。有些人經常提醒我們說,要學會辯證地看問題。什么叫辯證地看問題呢?有三個關鍵詞:發展、全面、聯系。做到這三點,就算是辯證地看問題。相反,如果你是靜止、片面、孤立地看問題,那就叫形而上學。
在我的大腦里面裝著的辯證法,除了以上三個觀點外,還包括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這“三大規律”,和原因與結果、表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可能與現實、偶然性與必然性這“五對范疇”,用它們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很好的框架與方向。
黑格爾的正反合定律
其實,馬克思的辯證法來源于黑格爾。黑格爾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他創造了正反合辯證邏輯定律,在西方哲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
黑格爾的辯證法,是由正題、反題與合題組成的。所謂“正題”、“反題”、“合題”,其實是絕對精神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正題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對立面——反題,并且和反題構成“對立”,最終二者都被揚棄而達到“統一”的合題。
黑格爾為“正反合”邏輯打的比方是這樣的:一顆麥粒,開始只是麥粒(正),但它實際上已包含了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這就是要長成麥苗。當它真的長成麥苗時,就不再是麥粒了,而是達到了麥粒的對立面(反)。麥苗最后還會成熟結種產生新麥粒。新麥粒不是麥苗,也不同于原來的麥粒,而是兩者綜合的產物(合)。
韓國聲舞組合東方神起的主打歌之一《“O"-正反合》,正是借用黑格爾的“正反合”辨證理論,深含哲學意韻的批判歌曲。正代表事物積極的一面,反代表事物消極的一面,合則是事物的正反面相結合,合而為一則成“圓”,O就是OK。它批判了社會上只是一味唾棄反對某些消極陰暗事物的現象,倡導大家當碰到反時不能一味逃避、遠離或者是唾棄,而是要用正的積極態度去對待,將反向正的方向演化,這樣才能達到完美,鼓勵年輕的世代逐步走出失意與灰暗 。
正反合的表達模式
幾乎所有的觀點,都有對立面。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的辯論賽那樣,故意設置兩種對立的觀點,分為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事實上,我們也通常是持有某一個觀點,然后再去論證它。
但是,對于那些具有兩面性的話題,用“正反合”的方式來表達,可能最為恰當。比如以下這些話題:
對于孩子的教育是應該嚴格還是寬容?
投資應該選擇高風險的行業還是低風險的行業?
應該努力地改變現實,還是坦然地接受現實?
創業時,要不要跟非常好的朋友合作?
對于以上類似的話題,你當然可以只持有一個正面的觀點,然后展開一、二、三點進行論述。但是你也可能覺得,反面的觀點也有其合理性和可取之處,如果我們完全不接納和理睬,就會流于片面與偏激。因此,這個時候最好用“正反合”的模式來表達。
比如以最后一個話題發表演講,你首先可以表明觀點,跟好朋友合作創業有利有弊,接著以“正、反、合”分成三點來講:(正)第一,跟好朋友合作的好處在于,彼此信任,取長補短,容易磨合。(反)第二,跟好朋友合作不好的地方在于,礙于情面,不好談論利益,規則容易被破壞,遇到困難發生爭執的話,連朋友都可能沒得做。(合)第三,跟好朋友合作要把握好度。一是要選對人,不能只看感情好不好。二是要定好規則,分工負責,明確發生分歧時,誰是最終決策人。三是在商言商,親兄弟明算賬,先小人后君子,把如何分擔風險、分享利益先徹底講明白。